克羅地亞狂想曲鋼琴教學?作者:無之幾聲明快、清脆的鋼琴聲剛剛響起,19歲的侄子就在一旁脫口而出:《克羅地亞狂想曲》随即跟着哼唱起來侄子還說,他的許多同學都是《克羅地亞狂想曲》的癡迷者我曾無數次聆聽過這首世界名曲,卻不知道它在中國擁有如此多的粉絲特别是年輕粉絲由克羅地亞作曲家胡爾伊作曲、克羅地亞著名鋼琴家馬克西姆演奏的《克羅地亞狂想曲》,講述着克羅地亞曆經血與火的煉獄,最終走向獨立的血腥曆程,一段悲傷但并不絕望的曆史百度百科介紹說,這首鋼琴曲描繪的畫面是,在被戰火摧毀的斷垣殘壁中,盛開着一朵不知名的白色小花我隻是個一般意義上的音樂愛好者,缺乏專業人士那般欣賞能力我對《克羅地亞狂想曲》的理解,是随着一步步走近克羅地亞這個國家,而一次次校正、一次次加深的,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克羅地亞狂想曲鋼琴教學?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作者:無之
幾聲明快、清脆的鋼琴聲剛剛響起,19歲的侄子就在一旁脫口而出:《克羅地亞狂想曲》!随即跟着哼唱起來。侄子還說,他的許多同學都是《克羅地亞狂想曲》的癡迷者。我曾無數次聆聽過這首世界名曲,卻不知道它在中國擁有如此多的粉絲特别是年輕粉絲。由克羅地亞作曲家胡爾伊作曲、克羅地亞著名鋼琴家馬克西姆演奏的《克羅地亞狂想曲》,講述着克羅地亞曆經血與火的煉獄,最終走向獨立的血腥曆程,一段悲傷但并不絕望的曆史。百度百科介紹說,這首鋼琴曲描繪的畫面是,在被戰火摧毀的斷垣殘壁中,盛開着一朵不知名的白色小花。我隻是個一般意義上的音樂愛好者,缺乏專業人士那般欣賞能力。我對《克羅地亞狂想曲》的理解,是随着一步步走近克羅地亞這個國家,而一次次校正、一次次加深的。
克羅地亞之于中國人,可以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名。她是一個剛過而立之年的年輕國度,面積5.6萬平方公裡,與我國規劃建設中的粵港澳大灣區相當。人口414萬,略少于廈門的常住人口。2019年,克羅地亞人均生産總值15000美元,比同年中國人均10410美元高出近5000美元。作為足球世界杯的亞軍、季軍,“格子軍團”無人不知,莫德裡奇、蘇克、博班、普羅辛内斯基、拉基迪奇、曼珠基奇、佩裡希奇等一衆球星譽滿寰宇,在中國擁有無數球迷。 足球場内的克羅地亞固然了得,足球場外的克羅地亞其實更值得世人走近她、了解她。在中國,無人不知馬可.波羅,卻鮮有人知馬可•波羅的故鄉正是克羅地亞。1254年,馬可•波羅出生于克羅地亞最南端的島嶼考爾楚拉。他長大後遊曆中國并将他眼中這個“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介紹給世人時,克羅地亞正處于威尼斯共和國統治之下,加之馬可.波羅的遊記又是用意大利語撰寫的,世人便認定他是意大利人。另一位克羅地亞名人,是享譽國際政壇的強人鐵托。鐵托将克羅地亞帶入南斯拉夫,親手締造了統一強盛的多民族聯邦國家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并擔任其首腦長達35年。
鐵托去逝11年後,即1991年6月,另一個克羅地亞人、早年曾因主張“克羅地亞獨立”而被鐵托投入監獄的圖季曼将軍又帶領克羅地亞脫離了南斯拉夫。這就是曆史,有時驚人相似,有時截然相反;有時合是必然,有時分是必然;有時大勢分明,有時鴻蒙難解。每年10月18日,克羅地亞都要舉辦慶祝活動,紀念本國對服裝世界的一大貢獻:領帶。據說17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三曾雇傭克羅地亞軍隊。參戰的克羅地亞士兵每人脖子上都系了一條顔色鮮豔的布作為軍服配飾,便于識别敵我。戰争勝利後,路易十三欣然将此飾物命名為領帶,并要求貴族們參加宮廷活動必戴,領帶因此成為一種時尚裝飾而流傳開來,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模樣。我與克羅地亞的淵源,要從原南地區戰亂之後第一次克羅地亞之行說起。
1991年6月,克羅地亞宣布脫離南斯拉夫而獨立,克羅地亞境内塞爾維亞族人口占90%的克拉伊納地區則宣布脫離克羅地亞,成立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雙方随即爆發沖突。1995年8月,克羅地亞出動10萬大軍收複了克拉伊納,在聯合國調停下,克塞雙方達成協議,将克拉伊納交由聯合國過渡機構代管。1998年1月,聯合國過渡機構将克拉伊納的管轄權移交克羅地亞。曆經7年戰亂,克羅地亞最終實現國家完全統一。第一次踏入克羅地亞國境那一刻,眼前的一切瞬間将我怔住了。山水秀麗,草木鮮美,紅頂白牆的房舍倚山而建、連片林立,道路纖陌,街區整潔,一派安甯、富足的景象,任你如何觀察,也無法把腳下這片土地與一個飽受過7年戰火的國度聯系在一起。接下來幾天的參訪,進一步強化了我的這一印象。
首都薩格勒布身靠梅德韋德尼察山,足臨薩瓦河,一條老式纜車線将山上的老城與山下的新城連成一體,古老的教堂、市政廳,與現代化的廣場、商業區渾然一體。整座城市既有古城風韻,又兼具現代氣息,持重而不老氣,浪漫但不輕佻。它白天的神情是怡然,夜晚的氣質是深沉。漫步薩格勒布街頭,我這個匆匆過客居然感受到了一份踏實,這是在任何其它國家所沒有過的體會。一天晚餐,我們被引到一處老街深巷,在一家并不起眼的民俗餐館品嘗烤牛膝肉。
在國内聽多了裡脊、上腦、眼肉、菲力,對牛膝肉毫無概念,因而也不抱期待。侍應生上菜的時候,我們的眼睛和嘴巴都不由得張大了。兩個大小夥子擡來一個碩大的橢圓銅盤,幾乎覆蓋了我們面前的長條餐桌,一根又長又粗的牛腿骨從銅盤的一端架至另一端,上面滿滿鋪挂着一片片烤好的牛膝肉。初嘗幾口,大家便埋頭不語,忘情地一片接着一片吃了起來。
一陣沉默的狂嚼過後,銅盤裡隻剩下那根光秃的牛腿骨。大家嘴裡的肉還沒有咽下,就迫不及待地叫來侍應生,加要一份,再加一份。忘了那晚我們最終點了多少份牛膝肉,隻記得每加要一份,侍應生的眼睛和嘴巴就會張大一分。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再也沒有吃過那麼美味的牛肉。
被中國遊客稱作“東歐九寨溝”的十六湖,位于山林環抱之中,十六個大小湖泊連片分布于上下兩個湖區,錯落有緻,水勢平緩,水聲潺潺。湖邊綠蔭夾岸、鳥語花香、小路環繞。穿行于林木花草之中,綠色盈目、流水掠耳、芳香撲鼻,一種遠離塵世、置身幽境的感覺讓人陶醉其中,流連忘返。中國景點的核心是人,以人流、人聲為耀,展示的是熙攘、鼎沸的人氣。克羅地亞景點的主角是自然,以山鳴水流、鳥語花香為榮,追求的是獨遊、靜享的感覺。正是在這美景、美食、賞心、悅事的感觀和情緒下,我走進一家音樂廳,第一次聽到了《克羅地亞狂想曲》。與專業人士的解讀不同,初聽《克羅地亞狂想曲》,我并沒有感受到悲傷,我聽到的,是安甯,是歡樂,是幸福。恢宏、壯闊的前奏,讓我想起倚山傍林的那一片片紅頂白牆的房舍。明快、清脆的琴聲,如十六湖清澈的湖水從指尖下叮咚而過。激情、愉悅的節奏,像是在渲染着大口咀嚼牛膝肉的豪邁與滿足……直到參訪杜布羅夫尼克,我才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克羅地亞,進而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克羅地亞狂想曲》。
杜布羅夫尼克是克羅地亞的港口城市,景色秀麗,氣候怡人,是亞得裡亞海濱最著名的旅遊勝地,被譽為“亞得裡亞海明珠”,又因曆史久遠且保護完好而被冠以“城市博物館”、“斯拉夫雅典”之稱。1979年,杜布羅夫尼克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産名錄。杜布羅夫尼克究竟有多美?聽聽蕭伯納是怎麼說的吧:“如果你想看到天堂是什麼樣子,那麼去杜布羅夫尼克吧!”登城牆以縱目,一邊是紅頂白牆的古色古城,一邊是流沫生渦的黛藍海面。杜布羅夫尼克的美,是古城的風儀與大海的氣象撞擊出的美,是一種有着多重韻味的美,她老成與浪漫并存,内斂與激情兼備,持重與活潑皆俱,像一個成熟女性,端莊間透着妩媚,妖娆中自帶高潔。
我當時認為,杜布羅夫尼克的确美,但不過是薩格勒布、十六湖的升級版,是另一種安甯、歡樂、幸福而已。進入到當地一家戰争陳列館,我才感受到這座古城更深層次的美——不屈與堅忍。從充滿生機的繁華街道步入彌漫着死亡氣息的戰争陳列館,這種反差帶來的觸動很快超越了生死本身,引領着我去感受到一座城市、一個民族的多舛命運。1991年6月克羅地亞宣布獨立後,黑山領導人要求将杜布羅夫尼克劃歸黑山,理由是杜布羅夫尼克曆史上曾是黑山的一部分。支持黑山的南斯拉夫人民軍遂于同年10月對這處世界遺産發起了持續攻擊和圍困。杜布羅夫尼克7個月内共遭到650餘次炮擊,平均每天3次還要多,造成56%的建築不同程度損毀,戰後用了整整14年的時間才基本修複。4.3萬居民中,有近120人為保衛城市獻出了生命。相較于曆次戰争,這個數字或許算不上觸目驚心。
換個視角再看,一個人口僅為4.3萬的小城,敢于奮起抵抗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強大正規軍,這份不屈,定會令你肅然起敬。戰争陳列館内,最引人注目的是犧牲者的照片和滿牆的彈孔。一個個青澀、稚嫩的面孔,雖初嘗青春甘露,卻甯願讓韶華被死亡吞噬,以換取故鄉的永年。一片片被歲月磨平了銳角的陳舊彈孔,痕迹日漸模糊,卻模糊不了曆史的記憶。耳畔再次響起《克羅地亞狂想曲》,這一次,我聽出了悲傷,聽出了哀婉。此前感覺恢宏、壯闊的前奏,變得那麼壓抑、那麼悲壯,如黑雲壓城,透着一股肅殺的寒氣,那是戰火把山河燒成灰燼的凄怆。此前感覺唯美、深情的女歌手哼唱變得那麼悲涼、那麼哀婉,那是苦難發出的呻吟。此前感覺明快、清脆的琴鍵變得那麼沉重、那麼匆忙,那是逃避戰火、流離失所的腳步。眼前浮現出另一個克羅地亞,一個燃燒在戰火中的克羅地亞。薩格勒布借夜色深藏着悲傷,十六湖用水面倒映着殘垣斷壁,杜布羅夫尼克正彌漫在硝煙中,浸泡在血泊中。我進一步走近了克羅地亞,也進一步走進了《克羅地亞狂想曲》。
離開杜布羅夫尼克之前,我登高俯視全城,發現在一片殘舊的古色之中冒出來處處鮮亮。定晴觀察,那是在殘垣斷壁上翻建或新建的房舍,如野火灰燼中被春風喚醒的綠色生機。我頓時為之一振,腦海中迅即掠過一個詞語:重生!是的!杜布羅夫尼克正從戰火肆虐後的焦土中奪取生機,走向重生。耳畔再度響起《克羅地亞狂想曲》,這一次,我聽出了高亢,聽出了激昂。此前悲涼、哀婉的哼唱變得激情澎湃、響遏行雲,那是生命放下了悲壯、停止了泣訴而迸發出的震天呐喊。此前感覺沉重、匆忙的琴鍵變得雄壯有力,铿锵铮铮,那是一個民族擦幹了血迹、揮去了硝煙,昂首邁向未來的堅定步伐。
眼前終于出現了那朵無名的白色小花,她正昂首玉立,在斷垣殘壁中奪路生長,奮力綻放。這正是那朵希望之花,她沖破廢墟重獲新生,正開遍克羅地亞的錦繡大地。再絕望的土地上,隻要播撒下堅韌的種子,就一定會盛開希望的花朵。就這樣,我不斷地走近克羅地亞這個國家、這個民族,不斷地升華着對這首鋼琴曲的感受:初覺歡快,繼感悲傷,終見希望!我想,這一次,我真正地、完全地走進了《克羅地亞狂想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