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旦節的來曆
“元旦”,最早來自西方。
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定居在尼羅河兩岸,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也就是一年。
同時古埃及人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就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颛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
中國最早稱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由此,我國政府采用更徹底的公元紀年法,所有政府文告、統計報表、報紙刊頭等均采用公曆,中國傳統的農曆紀年除了在重要報紙報頭的公曆後邊标注外,官方文件中已徹底沒了蹤影。而元旦節日,也于1949年12月23日的政務院(即今國務院)會議上通過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被規定為法定節日,并決定全國放假一天。
今天,公元紀年及元旦節日在國人中已經逐步通用、流行、穩固。元旦與春節兩個節日,稱謂上不再混用。
2、元旦節的知識
古代中國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曆”——公曆的1月1日。從殷代定農曆十二月初一為歲首,到漢代定在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曾有多次反反複複的改變。到民國時孫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順農時”、“便統計”,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改公曆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直到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統一使用“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将公曆1月1日規定為元旦節,并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同時為區别農曆和公曆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前後,因此改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元旦一詞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齡等人寫的《晉書》上載:“颛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南朝梁人蘭子雲的《介雅》詩也雲:“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