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具體原因如下:
1、是冷鍊物流标準和服務規範體系不夠完善。中國人吃熟食的習慣決定了居民對食材質量要求較低,使食品物流企業在食品的儲存、運輸、配送過程中,往往習慣于關心食品流量和成本,疏于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和重視。在交接過程中又缺乏嚴格的物流質量标準和檢驗手段,使生鮮易腐低溫産品“斷鍊”和“不冷”成常态。目前中央、地方和各行業出台冷鍊标準多達上百項,但推薦性的标準居多,通用性、強制性标準較少,産生了很多不規範現象。例如,在冷鍊食品方面,除了中國商業聯合會發布的《速凍食品物流規範》外,還有《蓄禽肉冷鍊運輸管理技術規範》和《水産品冷鍊物流服務規範》等,諸多标準沒有形成體系,存在重複、交叉等現象。
2、是信息化建設相對落後。大多數冷鍊物流運輸尚未配備定位、溫度監控等信息化設備;倉儲管理、運輸管理、訂單管理等信息化系統尚未大範圍普及;冷鍊物流企業缺乏覆蓋冷鍊物流全過程的信息化監控手段,缺少“斷鍊”監管。
3、是生産體系不成熟。冷鍊産品小規模分散經營的特點制約了農産品冷鍊物流的發展進程。目前,農業在現代技術的應用和“最先一公裡”分揀、預冷方案的實施方面效果不佳,小規模分散經營的特點使冷鍊環境增多,流通成本上升。以農産品為例,人多地少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多種形式适度規模經營快速發展,但務農勞動力仍然數量龐大,經營耕地規模10畝以下的農戶數仍然超過2.29億戶,農戶小規模分散經營仍是農業生産的主要形式。
4、是缺少引領市場的大型冷鍊物流企業布局。2015年,冷鍊物流百強企業的總收入僅占全國冷鍊物流産業總收入的10%,總體呈現規模小、集中度低的粗放型經營模式特點。目前,冷鍊物流以單純的運輸型企業占主流,綜合型和供應鍊型的企業較少。冷鍊物流存在設施陳舊、利用率低、信息化滞後、流通損耗大、成本高等問題。“最後一公裡”仍然是以“冰袋+塑料泡沫箱”為代表的傳統手段為主的流通模式,以及冷庫以貨物存儲為主要功能,往往不具備分揀、流通加工等能力,嚴重制約了冷鍊物流服務水平的有效提高。
5、是政府扶持不足。在技術培訓、管理咨詢等方面政府可以有所作為。以美國為例,政府不但為農民提供技術培訓和教育,農業部還配備大量人員專業從事農業信息統計,對各地的農場農作物品種、面積、長勢、産量等指标進行長期跟蹤,采集的信息經過彙總整理,由政府定期向社會發布,提供信息咨詢服務,為農産品的生産和流通營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