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做有個高情商的人

如何做有個高情商的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8 02:11:36

最近,關于「低情商 vs 高情商」的段子,似乎在網上挺火的。

随便舉幾個例子:

低情商:這個選題是不是之前寫過了?

高情商:今天的文章比之前的講得更透徹、更全面了!

低情商:新課的疊代更新怎麼那麼慢?

高情商:不用追求太完美,這樣可以為以後的更新留出空間。

……

好了,不開玩笑。

盡管「情商」這個詞在生活中幾乎處處可見,我們也經常用它來描述和形容别人。但是,你真的知道,「情商」究竟是什麼嗎?

日常生活中的情商,往往指的是一個人的社交技巧 —— 比如:能否高效地察言觀色,知道别人在想什麼,明白現在的氣氛;能否講出妥當而得體的話,在有效傳達信息的同時,讓别人的感受更加舒适。等等。

不過,這些角度呢,其實都隻是心理學中「情商」這個概念的一個側面。心理學中的「情商」,要比這個日常的理解全面和深刻很多。

那麼,究竟在心理學中,「情商」指的是什麼呢?

希望今天這篇文章,能夠幫你打開一扇窗。

如何做有個高情商的人(如何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1

開宗明義,我們知道:「智商」實際上是一個衡量指标,它衡量的是一個人的智力。那麼問題來了:情商顯然也是一個衡量指标,那麼,它衡量的能力是什麼呢?

心理學中,把這種跟情商對應的能力,叫做「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

什麼叫情緒智力呢?它指的是:一個人能夠感知、識别、理解和管理自我及他人情緒的能力。換言之,也就是對于情緒的掌控能力。

專門研究情緒智力的科學家 Daniel Goleman,提出了一個框架,用來分析情緒智力。

他認為,情緒智力主要包括這兩個維度、四個方面的要素:

如何做有個高情商的人(如何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2

這四個方面其實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它們統一起來,就構成了你和情緒之間的關系:是你主導情緒,還是情緒主導你?

舉一個例子:

你有沒有跟朋友鬧過别扭?當你跟朋友因為觀念不合産生沖突、鬧别扭時,你的内心會有什麼想法?

很多人内心深處的想法是這樣的:他(包括男性和女性,下同)令我感到難受,因此我沒辦法輕易地原諒他,我希望他也得到懲罰,體會到跟我一樣的難受、痛苦,這樣我的心裡才會好受一些。

這其實就是一種低情商的思維和處理方式。

為什麼呢?因為你的朋友受到懲罰,對于你們的友情和關系來說是沒有任何好處的,甚至有可能使到它變得更加岌岌可危、乃至于破裂。這種希望對方也「倒黴」「難受」從而感受到「扯平了」的心态,其實就是被自己的負面情緒所蒙蔽和操縱了。

所以很多時候,這種現象就會導緻什麼呢?兩個本來關系很好的朋友,因為一點小事鬧别扭,然後誰也不肯去主動求和、示好,從而慢慢疏遠、淡漠,終于相忘于江湖。

這對于你自己有好處嗎?沒有的。可能在當下你會覺得「解氣」,但随着時間推移,你最終也許會感到遺憾或後悔。

反過來,高情商的處理方式是什麼呢?是能夠冷靜地把情緒撇到一邊,用這樣的思考方式考慮問題:

  • 我們之間有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 如果沒有,那麼别扭的根源是什麼?它是否重要?
  • 如果重要,那麼主要是誰的過錯,誰應該為此改變?
  • 如果不重要,那麼以後可以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然後,他能夠不受到情緒的束縛和限制,而是采取在當下最有效、最正确的做法:比如向對方道歉,坦誠地講出自己的感受,尋求對方的理解,互相交換想法和意見,期望達到一定的共識,避免以後發生類似的苦惱。

所以,你可以看到,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情商,其實範圍是比較窄的,大約隻是社會覺知和社會管理能力的一部分。

并且,它的背後也不是許多人津津樂道的社交技巧,而是建立在對情緒的理解、覺知和管理上面的一種主動性。

換言之,情商的本質是什麼?是對情緒的理解和管理能力。你覺得一個高情商的人在談話、交流中輕松自如、談笑自若,其實是因為他能夠感知到雙方的情緒狀态,并且能夠不被這種情緒狀态所影響,而是反過來去影響它。

也就是說:高情商跟低情商最本質的區别是什麼呢?其實就是:

高情商的人能夠良好地駕馭情緒,不管是自己的情緒,還是别人的情緒;

而低情商的人被情緒所駕馭。

因此:如何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

最本質的,就是要培養自己對情緒的主動掌控能力。

如何做有個高情商的人(如何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3

那麼,說到跟情緒相關的能力,你第一反應會想到什麼?

很多人會直覺想到共情,或者說,同理心。

共情的确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情緒智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情緒智力的四個側面,基本都建立在共情之上。如果缺乏共情,你基本就不太可能具備高情商。

那麼問題來了:按理說,敏感的人會更容易共情。但在我們的直覺之中,我們通常不會覺得敏感的人普遍「高情商」,反之,我們總是比較容易把敏感和低情商聯系起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敏感的人,往往使用的是情感共情,而不是認知共情。

我們可以把共情大緻區分為兩種,分别是情感共情和認知共情。這兩者分别激活的腦區是不一樣的。

情感共情系統主要位于前島葉和中扣帶皮層,它的作用是「喚起你類似的情緒和感受」。所以,當我們說一個人比較敏感時,我們指的其實是:他很容易在相似的情境之下,喚起過往的情緒和感受,從而設身處地地體會到對方的感受。

而認知共情呢,它主要位于内側前額葉、額下回、前扣帶回等一系列腦區。它的作用是什麼呢?是「幫助你理解對方的想法」。

換言之,認知共情的作用是:當你經曆一個場景時,喚起你對應的記憶,從而告訴你「對方在這樣的情境之下,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想法」。

打個比方。

面對同樣一個尴尬的場景,情感共情能力強的人,會回想起之前遭遇過的情境,再一次陷入那種尴尬的感受之中,從而設身處地地體會到「對方此刻很可能就是這種感受」。

而認知共情強的人呢,則是回想起之前的記憶,讓自己瞬間明白:這樣的情境,是會令人尴尬的,所以,對方現在很可能正處于尴尬之中。

所以,到這裡就很清楚了:敏感的人往往情感共情能力很強,這就導緻他們常常遭受情緒的襲來和波動,而這種情緒的襲來是需要消耗大量資源去消解的,因此,他們往往會缺乏認知資源,去思考「在這樣的情境下,我該做些什麼」。

更進一步,敏感的人往往對情緒的承受能力較弱,所以一旦遭遇到情緒的襲來,他們很容易就會失去對思維和行動的主導權 —— 換句話說就是,還沒開始行動,自己就先亂了陣腳。

但認知共情強的人呢,他隻是調用起了「場景」和「情緒」的聯系,并不需要讓自己沉浸入那種情緒之中。因此,他受到的影響更小,可以更加好整以暇地應對當前的場面。

那麼,如何讓我們從情感共情,過渡到認知共情呢?一個最有效的鍛煉方法,是進行視角的轉換和抽離。

簡單來說:當你沉浸入某種情緒之中時,不要任由自己身處其中,而是試着把自己抽離出來,問自己兩個問題:

1)如果現在是我最好的朋友處于這種狀态中,我會對他說些什麼?

2)如果是我心目中的榜樣,或者是未來的我看見我這樣,他可能會對我說些什麼?

不一定要有答案,不一定非要能夠解決目前手頭上的問題,單單隻是練習這種思維方式,就能夠對我們大有裨益。

這樣做,可以非常有效地抑制情緒相關的腦區,激活理性思考相關的腦區,從而不斷鍛煉我們在情感共情和認知共情之間來回切換的能力。

如何做有個高情商的人(如何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4

前面講了第一點,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的作用,是在對方和我們自己之間建立一條橋梁,從而使得溝通過程中的「情緒氛圍」變得更加清晰、明确。

但這裡就存在一個問題:你能夠體驗到對方的情緒、明白對方現在處于什麼狀态之中 —— 但是,你首先得能夠理解這種狀态。否則的話,這種共情能力也無法帶給你有效的信息。

拿前面的例子來講:你知道「對方現在可能感到尴尬」,但是,你首先得明白:喔,這種感覺就叫做尴尬。其次,你得能夠理解:為什麼對方會感到尴尬,這種尴尬來源于什麼,影響它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這種能力,我們就叫做對情緒的識别分析。

還是前面的例子:假設你跟一個專家交流,談話過程中,他突然産生了一個口誤,場面一度陷入尴尬。

那麼你得能夠理解:這個口誤對他的專業性和形象有一定的損害,這種損害是他所不願意見到的,但他又不知道如何去掩飾或緩和它,因此才會感到尴尬。

當然,這是一個極其簡單的例子 —— 但日常生活中,這種對情緒的識别和分析的要求,幾乎無處不在。你必須理解:情緒從何而來,為何而生,然後,你才有可能去應對和處理它。

這種情緒識别分析能力,不是在交流和溝通過程中突然頓悟、無師自通的,你必須在平時的生活中,不斷地拿自己「練手」,不斷地進行自我剖析和複盤。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當你跟别人争論、感到生氣時,不妨先冷靜一下,問問自己:

我為什麼會感到生氣?這種憤怒是源于什麼?是我感覺自己的權威被冒犯了嗎?是我感覺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被否定了嗎?

當你面對着未來不确定的危機,感到焦慮時,不妨問問自己:

我為什麼會感到焦慮?我在擔心和害怕什麼?這種擔心和害怕是合理的嗎?如果不是,導緻它産生的原因可能是什麼?

……

諸如此類。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過一個非常經典的理論,叫做「情緒ABC」理論。它認為:引起情緒的事件(A),和你的情緒反應(C),并不是直接相連的,在它們之間還存在着一個信念(B)。

正是一個人的信念,決定了他會如何去解讀和理解外界的事件,從而引發不同的情緒。

那麼,什麼是信念呢?簡單來說,就是你内心深處堅定相信着的那些原則。它們不一定正确,但是在日積月累的生活中,已經内化成了你理解問題和思考問題的基本框架。

舉個簡單的例子:

當你堅信的觀點被别人反駁時,你可能會感到火冒三丈,為什麼呢?很可能是因為這麼一個信念:

「我相信的事情就是真實的,它是不容質疑的,質疑它的人一定是别有用心,因此他很可能是我的敵人」。

但是,如果你把這個信念調整一下, 變成:

「我相信的事情很可能隻是真理的一個側面,别人跟我有不同觀點,很可能隻是他看到了另一個側面而已」。

那麼,當别人再次反駁、質疑你時,你就不容易生氣 —— 反之,你甚至會感到興奮,因為你可以有機會來「補全」你的這個側面了。

這就是一種對情緒的識别分析能力。說白了,它的本質就是,通過不斷去探尋内心深處的信念,明白自己這些信念的存在,理解它們如何引發不同的情緒反應,在什麼場景下會容易被引發,并将這種結論,推廣到跟你交流的對方身上。

如何做有個高情商的人(如何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5

當你具備了共情能力,識别分析能力之後,第三種關于情商的能力是什麼呢?也很簡單,就是你要知道:我如何行動,才能有效地影響别人,達到我想要的效果。

我把它簡單地叫做「有效溝通」能力。

永遠要記得一個原則:我想什麼、說什麼并不重要,對方能夠從我的言行之中感受到什麼、接收到什麼,才是至關重要的。

但很多人下意識的習慣是什麼呢?是「你如何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把我想說的表達出來」 —— 但在大多數場合下,這種心态其實都沒有什麼用,反而會起到反作用。

這就是一種低情商的思維習慣,它的本質,還是貪圖方便和省力 —— 畢竟,思考對方可能會如何理解,很麻煩;但隻是自顧自地表達,則方便很多。

但高情商的習慣,一定是把對方放在第一位,每時每刻都在思考:我的信息傳達有沒有到位?能否讓對方更好地理解我的意圖?能否更好地達到我的目标?

其實,你可能會發現:一旦你具備了認知共情和識别分析能力,那麼,在大多數情況下,你都能夠做到這兩件事情:

1)了解對方現在可能處于什麼狀态之中。

2)通過調用自己的經驗,理解這種狀态的來源,并知道如何消除和改變這種狀态。

所以,有效溝通能力的實質是什麼呢?也就是把你已經練成的這種能力,轉化成具體的信息,傳達給對方。

這可能是最接近社交技巧的了。但它其實也不是社交技巧,而是一種心态。

簡單來說,要訓練「有效溝通」的能力,你需要做到:

1)認同對方是跟自己同等重要、甚至比自己重要的,我要認真地進行溝通表達。

2)試着換位思考,考慮:如果我是對方,當接收到這樣的信息時,我可能會有什麼感受?

3)試着通過獲取對方的信息,跟自己數據庫裡面的信息做比對,判斷對方可能屬于什麼類型,有哪些過往的成功案例可以參考。

在這種情況下,你的每一次交流、溝通,其實都是什麼呢?都是一次實驗。

一方面,你把數據庫裡已有的行為模式拿出來,試驗,再觀察在對方身上是否奏效,能否達到你想要的效果;

另一方面,你通過觀察對方的言行,接收對方的信息,來補充和完善自己的數據庫,讓自己的數據庫更全面、嚴謹。

甚至,如果你真的想鍛煉情商和社交能力的話,你還可以專門做一個交流筆記,每一次進行社交之後,可以簡單地做一個複盤。包括:遇到了什麼樣的人、經曆了什麼場景、自己嘗試了什麼方式、有沒有取得想要的成果、試着去解釋為什麼……

比如:

你覺得對方沒有領會到你話語中的重點,那麼問題可能是什麼?是你把重點糅雜在太多無用信息裡面,讓對方一時間領會不到呢;還是因為你表述得太委婉,對方沒有明白你的意思。

你覺得對方的理解跟你想表達的有偏差,那麼問題可能是什麼?是你表達時的态度太不自然、導緻對方以為你在客套;還是因為你講的話有歧義,讓對方産生了誤解?

諸如此類。

慢慢練習,這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

但這個過程本身,也是一個讓你不斷增進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提高對這個世界影響力的過程。

有點麻煩,但也很有意思。

如何做有個高情商的人(如何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6

最後,總結一下今天的内容。

情商是一個衡量指标,它衡量的是什麼?是一個人的情緒智力。

情緒智力是什麼呢?它可以分為四個維度的要素,分别是自我覺知、社會覺知、自我管理和社會管理。

在這背後的實質和原理,是對情緒的主動掌控能力。

那麼,如何培養和鍛煉這種掌控能力呢?你需要:

1)鍛煉共情能力,主要是認知共情能力。

2)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對情緒的識别和分析能力。

3)通過不斷擴充和完善數據庫,來強化你的有效溝通能力。

你在生活中有犯過「低情商」的錯誤嗎?

又或者,你見到過哪些特别高情商的例子?

歡迎在評論區裡面分享出來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