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山西蒲劇老藝人演唱

山西蒲劇老藝人演唱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31 18:18:53

山西蒲劇老藝人演唱?楊虎山是一位著名已故蒲劇表演藝術家,蒲劇五大名演員之一他為豐富蒲州梆子劇目和蒲州梆子二淨表演藝術做出了可貴貢獻,被譽為“二淨之魁”,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山西蒲劇老藝人演唱?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山西蒲劇老藝人演唱(山西蒲劇部分老藝人)1

山西蒲劇老藝人演唱

楊虎山是一位著名已故蒲劇表演藝術家,蒲劇五大名演員之一。他為豐富蒲州梆子劇目和蒲州梆子二淨表演藝術做出了可貴貢獻,被譽為“二淨之魁”。

1908年農曆八月初十出生,乳名虎子,祖籍原永濟縣趙村,後定居襄汾縣南賈村。其父楊固榮是與楊老六同時期的著名二花臉,擅長小腰子戲。楊虎山受家庭影響,自幼就喜愛戲曲。14歲時先跟随父親學藝,在戲班裡開始時跑“流場”、“龍套”,熟悉舞台上的各種規矩。15歲時,父親把他送到汾城鄧莊娃娃班,拜二淨“小悶呆”為師,專攻二淨。“小悶呆”是楊固榮的結拜兄弟,他盡心竭力傳藝于楊虎山,楊虎山也伶俐聰明,一年後,就成了娃娃班的小紅人。1923年春,楊虎山所在的娃娃班在洪洞縣侯村與父親所在的楊老六班唱對台戲。他不畏名班名角,出奇制勝,大勝其父,在當地傳頌一時。1929年至1936年間,楊虎山先後在趙城黑厮班、萬金子班、周桂元班、小和尚班,以及蘭州曹德盛班、晉南楊老六班、侯馬天娃子班從藝。

幾年之後,楊虎山到西安組織戲班,出演于陝、甘、甯等地。在蘭州搭班演出時,他得到了京劇名角魏盛奎的青睐。魏盛奎親自傳授了他兩出戲《通天犀》和《九江口》,楊虎山勤學苦練,一絲不苟,兩出戲學了兩年半,終于得到魏盛奎的首肯。一經演出就引起轟動,使楊虎山在西北劇壇成了響當當的名角,這也是他藝術道路上的一個飛躍。

1938年日軍侵占晉南後,在一次回家途中,他路遇日軍追趕當地婦女,憤然将一名日軍打成重傷後逃離,日軍立即封鎖了南賈四個城門,對其進行搜捕。為免遭日軍傷害,他索性與蒲劇藝人搭班結夥,輾轉陝、甘、甯、青等地演出謀生。

後來,他回鄉探親,滞留家中,躬耕田畝,以農為生。1947年,他參加了新绛縣蒲劇團。解放後,他所在戲班改組為新绛縣人民蒲劇團,他擔任團長兼演員。他響應黨的号召,密切配合形勢,排演反映土改等方面的現代戲,曾多次率團深入鄉村,演出現代戲《血淚仇》、《白毛女》、《虎孩翻身》等,演出效果甚佳,當時他所在劇團被譽為“兩條腿”走路的好劇團。此時,為了将蒲劇傳統劇目《贈绨袍》繼承下來,他在演出之餘,四處打探并尋訪熟悉此劇的藝人。

這出戲講的是戰國時,衛國大夫須賈奉命出使齊國,他的門人範睢說齊有功,招須賈嫉妒并設計陷害。後範睢詐使秦國,秦王識賢,拜其為相。秦強,諸侯皆欲結好,衛派須賈使秦,範睢不接見,但後在其前往館驿見須賈時,須賈以绨袍相贈,範睢念其有悔,饒其性命,命須賈當堂吃草……這出戲是在京劇和四川木偶劇《跪門吃草》中都有的曲目。但是可惜的是,這出戲早就失傳了,其中劇中須賈“吃草”的特技尤為引人注目,為了将這出戲重新恢複出來,他費盡苦心、四處打聽,終于在稷山縣馬村水甯莊段秀軒處求得藏本。

此後,他又幾經輾轉,專門向已故張悶呆師傅的同班監場“狗當子(乳名)”學習“吃草”特技。再經過他的探訪與自己的揣摩試驗,終于讓“吃草”絕技重現于舞台,使《贈绨袍》搬上舞台後,成為久演不衰的劇目。

1956年,他加入中國共産黨。1957年随晉南蒲劇團參加山西省第二屆戲劇會演,以《贈绨袍》一劇,榮獲優秀演員獎。會演後參加了山西省組織的“蒲劇赴京演出團”,以飾演《八義圖》的屠岸賈、須賈,《薛剛反朝》之薛剛而名聞京華。先後演出于京、津、張家口、保定、武漢、沈陽等地,所到之處,均受到熱烈歡迎。與王秀蘭、閻逢春、張慶奎、筱月來一起被譽為蒲劇五大名家。1959年參加山西省赴福建前線慰問團第二演出團,赴閩、浙、滬等省市演出。歸來後赴長春參加拍攝蒲劇影片《窦娥冤》,飾演桃杌。1977年9月因患胃癌逝世,終年69歲,臨終前他把平日積蓄的1000元交了黨費,表現了一個共産黨員的人生境界。

他的藝術風格古樸灑脫,唱做相宜,表演誇張有力,唱腔雄渾清晰,武打功底深厚,順乎自然。既善于演剛正耿烈的忠臣志士,又長于演奸詐詭谲的人物形象。他所塑造的一批典型人物,給觀衆留下極深的印象。他在塑造人物上,采用“完整”與“精粹”二者共用的方法,成功塑造了《趙氏孤兒》中的屠岸賈、《薛剛反朝》中的薛剛等形象。他在戲曲表演中,還善于創造和捕捉極其誇張的形象化表演動作,把人物塑造得生動真實,栩栩如生。例如《九江口》中剛正不阿的張定邊,《通天犀》中野性粗犷的青面虎,《白龍關》中兇狠殘忍的歐陽芳等,一個個性格迥異,神态不同的人物形象站立在舞台上。這都源于他對人物性格精細的思考琢磨,并在生活中觀察、分析、捕捉形象的特點,加以提煉誇張,順乎情理地創造出那些獨特的舞台形象。

原晉南蒲劇院院長趙乙先生說:“楊虎山嗓音好、戲路寬,開創了蒲劇淨角演員表演藝術的一代新風……他通過完美的表演手法,充分體現人物心靈的美與醜,為蒲劇事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楊虎山先生胸懷坦蕩、為人豪爽。他從不與人動氣,無論誰有了困難,都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一次,他的親戚因瑣事與鄰居争吵,欲借他的名氣遏制對方。楊先生聞訊後親自到那家拜訪,先是向對方表達歉意,接着讓人唱了蒲劇《打金枝》裡的一段“去去火,消消氣,人世間家家戶戶都是一樣的……”楊先生誠懇地希望他們互諒互讓、和睦相處,通過高說低勸,最終皆大歡喜。

楊虎山先生尊老愛幼、助人為樂。在三年困難時期,他甯肯自己吃糠咽菜,也要照顧好老人孩子。有一回,他探親路過溝邊,見幾個孩子望着溝邊半山崖的幾棵蔓菁垂涎欲滴,他毅然用繩子綁住自己腰部,将另一頭固定在一塊大石頭上,小心地挖出蔓菁。沒想到繩子突然從石頭上滑落,隻見他一個鹞子翻身,緊緊抓住溝邊一棵小樹後騰空而起,有驚無險地躍到溝頂。當時,一位小名叫龍娃的男孩看得目瞪口呆,決心要跟他到楊家去,學會這手絕活兒。楊先生深感其誠,欣然授技。十多年後,這位熱血青年應征入伍,憑借學來的絕技,在保衛祖國邊疆的戰鬥中跋山涉水、力克頑敵,榮獲“偵察英雄”稱号。

楊虎山數十年的舞台生涯,成就了一批他個人的代表性劇目,如《通天犀》、《九江口》、《打漁殺家》、《吃瓜》、《朝金頂》、《廣武興》、《白龍關》、《贈绨袍》、《趙氏孤兒》、《薛剛反朝》、《李逵下山》、《杜鵑山》等,都在觀衆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他的表演藝術豐富了蒲劇舞台,如今他的學生也大多活躍在蒲劇舞台上。

蒲劇小知識:蒲劇二十四本

蒲劇在發展過程中,曾出現過兩個不同的藝術流源,即西路戲與南路戲。南路戲以演傳統的上、中、下24本為主,唱詞較少,文辭典雅,對仗工整,咬文嚼字,多以情節奇巧取勝,格調文雅,這就是老百姓常說的“雅”。西路戲則粗犷豪放,重唱功和做功,風格火爆,這就是來百姓所說的“俗”。到20世紀30年代末,特别是蒲劇五大名演員閻逢春、王秀蘭、張慶奎、筱月來、楊虎山出現後,蒲劇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西路戲和南路戲的特點逐漸溶為一體,使蒲劇既有火爆激昂的一面,又有典雅細膩的一面,形成長于抒發激情和凄楚的情緒,具有豪邁奔放的特色,這就是老百姓所說的“雅俗共賞”。南路有南路的拿手戲,西路有西路的代表作。文雅火爆各有千秋。

蒲劇二十四本是:

【上八本】

盤陀山,紅梅閣,麟骨床,瑞羅帳

意中緣,乾坤嘯,十五貫,火攻計

【中八本】

梵王宮,摘星樓,槐蔭樹,炮烙柱

春秋配,無影簪,梅绛亵,和氏璧

【下八本】

忠義俠,龍鳳配,漁家樂,富貴圖

狐狸緣,火焰駒,甯武關,黃鶴樓

蒲劇二十四本技法口訣:

宋學璟先生在其《蒲劇春秋》中認為南路二十四本中的口訣是:

上八本,上了《盤陀山》,來在《紅梅閣》,閣前一棵《陰陽樹》,閣内放一張《麟骨床》,床上擎的《瑞羅帳》,床上放的《意中緣》,床下放的《十五貫》,牆上挂的《乾坤嘯》。

中八本,纣王不願《龍鳳配》,要和《狐狸緣》(梅降亵)、妲己不住《倚蘭閣》,要造《摘星樓》,梅柏直谏《忠義俠》,妲己定下《火攻計》,殿前設下《炮烙柱》,火燒梅柏《和氏璧》。

下八本,二人同心《忠保國》,擇訂吉日《春秋配》,華堂設在《黃鶴樓》,二人拜罷天地,男贈女一張《日月圖》、女贈男一張《富貴圖》,新娘戴上《無影簪》,二人騎上《火焰駒》,路上遇見《六月雪》。

永濟市郭平店村何叔的口訣是:《梵王宮》前《槐蔭樹》,成材能做《炮烙柱》,樹下定就《火攻計》,《忠義俠》懷抱《和氏璧》,騎上《火焰駒》,通過《甯武關》,來到《摘星樓》,摘下《黃鶴樓》,上了《盤陀山》,進了《紅梅閣》,坐上《麟骨床》,放下《瑞羅帳》,摘下《無影簪》,褪去《梅绛亵》,看着《春秋配》,唱着《漁家樂》,取出《富貴圖》,賣錢《十五貫》,《狐狸緣》盜來《乾坤嘯》,《龍鳳配》締結《意中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