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彬彬有禮頭頭是道

彬彬有禮頭頭是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3 20:00:3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本文第一章,首先提出老子《道德經》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也是連串貫通全書八十一章脈絡的線索。而且也是千古以來,研究老子學術的争端之所在。

現在我們也來湊熱鬧,講《老子》,首先要不怕老子笑掉他的長眉,更要向研究老子的學者們,道歉萬分,以外行人妄說内行話,濫竽充數,不足為憑。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把傳統文化中的“道”字與“天”字先講清楚,才好開始。

讀中國書,認中國字,不管時代怎樣演變,對于中國文字的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不能不留意。至少,讀古代文字章法所寫成的古書,必須具備有《說文》六書的常識

在古書中,“道”與“天”字,到處可以看到。但因上古文字以簡化為原則,一個方塊的中文字,便包涵人們意識思想中的一個整體觀念;有時隻用一個中文字,但透過假借、轉注的作用,又另外包涵了好幾個觀念。不像外文或現代語文,用好幾個,甚至一二十個字,才表達出一個觀念。因此,以現代人來讀古書,難免會增加不少思索和考據上的麻煩。同樣地,我們用現代語體寫出的文字,自以為很明白,恐怕将來也要增加後世人的許多麻煩。不過,人如不做這些瑣碎的事,自找麻煩,那就也太無聊,會覺得活着沒事可做似的。

例如“道”字。在傳統的古書中,大約便有三種意義與用法。

(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間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猶如元人馬緻遠在《秋思曲》中所寫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個“古道西風瘦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說文》意義的注釋就是:“道者,徑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則、規律,以及實際的規矩,也可以說是學理上或理論上不可變易的原則性的道。如子産在《左傳》中所說的:“天道遠,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孫子所說:“兵者,詭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傳》所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又如道書所說:“離有離無之謂道。”這便同于佛經上所說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測了!

有人解釋《老子》第一章首句的第二個“道”字,便是一般所謂“常言道”的意思,也就是說話的意思。其實,這是不大合理的。因為把說話或話說用“道”字來代表,那是唐宋之間的口頭語。如客家話、粵語中便保留着。至于唐宋間的著作,在語錄中經常出現有:“道來!道來!”“速道!速道!”等句子。明人小說上,更多“某某道”或“某人說道”等用語。如果上溯到春秋戰國時代,時隔幾千年,口語完全與後世不同。那個時候表示說話的用字,都用“曰”字。如“子曰”、“孟子曰”等等,如此,《老子》原文“道可道”的第二個“道”字是否可作“說”字解釋,諸位應可觸類旁通,不待細說了。

講到這裡,順便也把古書上的“天”字提一提。古書上的“天”字,大約也概括了五類内涵:(一)天文學上物理世界的天體之天,如《周易》乾卦卦辭“天行健”的“天”。(二)具有宗教色彩,信仰上的主宰之天,如《左傳》所說的“昊天不吊”。(三)理性上的天,如《詩經·小雅·巷伯》中的“蒼天蒼天”。(四)心理性情上的天,如《泰誓》和《孟子》的“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五)形而上的天,如《中庸》所謂“天命之謂性”。

首先了解了這些用字,那麼,當我們看到古書的“道”與“天”,甚至在同一句中,有時把它當動詞或形容詞用,有時又把它當名詞用,就不會混淆不清了。

假定我們要問,《老子》本書第一章首句中兩個“道”字,應當作哪種解釋才恰當?我隻能說:隻有親見老子,來問個清楚。不然都是他說老子,或我說老子,姑且備此一格,别成一家一言,能說到理事通達,也就差不多了,何必固執成見,追究不休呢!你千萬不要忘記老子自說的“道常無為”、“道常無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觀念。

彬彬有禮頭頭是道(頭頭是道-)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