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節日都是經過漫長的曆史演變而成的,因此每個時期都會賦予節日不同的寓意,總結到現代很多傳統節日都有着很多深層次的含義,并且因為地區的不同,節日的習俗也會大不相同。那麼像麗水七夕節有什麼活動?七夕的曆史起源是什麼?
麗水七夕節有什麼活動
送巧食
每逢七夕,民家女子便在庭院中陳列各種瓜果、糕餅,面對天穹穿針引線,向織女乞求智巧,曰乞巧。此俗已廢。
民間還有七夕吃巧食習俗。巧食系米粉拌紅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人們是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謝喜鵲搭橋之功,并望多給人間報喜。
七夕節,民間有吃麻巧和紅豆餅的習俗。爺爺奶奶們會把親手做的巧食(麻巧)送給孫兒孫女們,并刻意把巧食做成手指狀,祝願孩子們長大都有一雙巧手。
過去,凡在這一天出生的,也會給取一個帶巧的名字,比如男娃叫阿巧、巧弟,女娃叫巧姐、巧妹等。
殺公雞
在浙江一帶,七月初七家家都要殺一隻公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便能永遠不分開。
七夕這天,農家少女會取黃荊柴及烏桕葉搗汁洗發,讓一頭秀發烏黑發亮,美若仙女;家中女子于七七之夜,設香案陳列瓜果糕點于庭院,遙拜七仙女,向其乞巧。
女孩們會靜卧葡萄架或梧桐樹下,聽牛郎織女竊竊私語;姑娘們還會用指甲花塗染指甲,打扮窈窕,吸引眼球。
七夕的曆史起源是什麼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七夕節源于牽牛婺女星宿崇拜與原始信仰,牽牛婺女最初的含義是用以作天文星區對應地理分野的分星。
婺女星後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媽等,是編織雲彩、紡織業者,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
七姐誕曆史久遠,先秦時期南北各地風俗各異,漢代是南北各地風俗習慣傳播融合時期,七姐誕的乞巧習俗傳入北方西安一帶始于漢代,西漢劉歆着、東晉葛洪輯抄的曆史筆記小說集《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
經曆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