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臨沂七夕活動都有什麼 最早的七夕乞巧活動是什麼

臨沂七夕活動都有什麼 最早的七夕乞巧活動是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1 09:01:59

  中國的節日大多都是帶有人民的美好祝願,比如中秋節便是期望能和家人團圓相聚,而重陽節則是思念故人、敬愛老人、還有端午節便是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對屈原等英雄的敬佩之情。而在七夕節又代表什麼呢?臨沂七夕活動有什麼?最早的七夕乞巧活動。

  臨沂七夕活動有什麼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内,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于相上下。

  制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瓜果乞巧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隻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

  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别包到三個水餃裡,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最早的七夕乞巧活動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後世。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彩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将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7月7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