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刺桐花城,在泉州海交館一場喜迎黨的二十大“大美新疆·遇見昌吉”藝術作品展讓人們甯靜地沉醉其中。
這些由福建泉州市16名藝術家在新疆昌吉市采風半個月完成的美術、攝影作品,讓泉州市民直觀看到了泉州援建的牧民定居點天鵝小鎮、百姓書屋、農村幸福大院、鄉村少年宮等項目,也對昌吉特有的努爾加大峽谷、三台子、索爾巴斯陶、S101交通線等自然風貌了然于心。
主辦方介紹,為期一周的展覽有近3萬市民前往觀看。福建省美術家協會油畫藝委會副秘書長,泉州市青年美術家協會主席,泉州畫院專職畫家、副研究員林建平表示,“從市民參觀的熱情度可以感受到大家對新疆的神往和贊美,藝術家雖然帶回的僅是新疆自然風貌、風土人情的一部分,但足以豐富公衆對遙遠新疆的全新認知。”
透過展出的畫作,福建泉州在新疆昌吉實施文化潤疆的場景一一再現。
文化陣地漸火
昌吉甯邊路因甯邊古城而得名。清乾隆三十八年昌吉建縣,乾隆皇帝為其定名為“甯邊”。這裡是昌吉城市的發祥地和文化的承載地。随着城市的擴容和發展,甯邊路也難逃老街舊巷的命運,逐漸消沉和褪色。
時任昌吉市文物局局長王紅說,雖然清代糧倉、甯邊城牆等一些文物古迹都還矗立在甯邊路上,但是城市南遷,市民們對甯邊古城曆史文化逐漸淡漠,甯邊古城的逐漸失去活力。
2020年,福建泉州在甯邊路修建了“001”号“泉州援疆·百姓書屋”。
這座占地不到100平米的書店,藏書達到兩萬餘冊,經典名著、科普漫畫、人文曆史……琳琅滿足,由于書屋采取自助服務管理模式,這裡幾乎24小時通宵達旦,孩童、研究生、文學愛好者等絡繹不絕,甯邊整條路,人氣日益攀升。
“百姓書屋建成後,與城市北公園、文化館等城市公共服務場所互為犄角,形成有益補充,不僅豐富了市民休閑娛樂項目,也提升了群衆文化需求内涵。”援疆幹部、昌吉市文旅局副局長柯國林表示,百姓書屋在泉州運行多年,引進昌吉市之後,很快成為新的城市打卡地。
蓮花青磚地,出磚入石牆;甯邊街中店,再續古城香。昌吉市文化館館長梁新梅說:“身處古城,再聞書香。身臨書屋其境,不僅吮吸知識,更沉醉于鄉愁。”
以“001”号書屋為起點,三年間,泉州已投入685萬元,支持建設8座“百姓書屋”,共接納讀者30000人次,可供閱覽、借閱圖書約50000冊。
文藝新人輩出
阿什裡鄉是昌吉市唯一的哈薩克民族鄉,這裡居住者兩千多戶7000餘哈薩克牧民。信息閉塞、語言不通、思想難共鳴是阻礙牧區經濟發展和牧民緻富的最大障礙。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為了打通牧民思想上的“任督二脈”,泉州援疆指揮部冠名成立“泉昌情·達爾汗”文藝宣講隊,把鄉上有文藝特長的幹部、醫生、教師、牧民組織起來,專門開展文藝宣教。
“泉州援疆通過選派我們的隊員赴内地學習、觀看示範宣講、組織兩地民間藝術交流、添置演出道具……讓我們這支文藝隊伍逐漸成熟,隊成員已經由原來的13人發展到22人,創作的宣傳教育節目有歌舞、小品、詩歌朗誦、鐵爾滅、冬不拉演奏等表演形式。”宣講隊隊長加爾肯别克·納斯依奧拉說。
僅今年上半年,文藝隊在農牧區巡回演出200餘場次,受教育牧民達5萬餘人次。阿什裡鄉努爾加村村民巴哈提古麗說:“都是哈薩克族傳統曲目,歌詞說的都是生活中發生的真人真事,他們講述别人的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也明白好日子都是奮鬥出來的!”
“福建脫貧攻堅經驗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扶貧先扶志,村看村、戶看戶,群衆看幹部。通過思想引領激發牧民内生動力,近三年,阿什裡鄉各項事業迅速發展。”援疆幹部、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沈水輪說。
至去年底,阿什裡鄉全鄉存欄牲畜9.057萬頭,開發特色風幹馬腸、風幹馬肉、風幹羊肉、冰碴子山羊肉、治蝗雞等等十餘個哈薩克系列特色餐飲食品,全鄉1230人已實現轉移就業,六個村集體經濟均實現正增長,通過草場承包,合作社分紅,畜牧業養殖等途徑,累積收入達100.746萬元,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462元,今年預計增長200—400元。
文化活動育人
7月下旬,數十場青少年足球交流賽在泉州各縣市小學舉行,讓泉州小球迷驚豔的是,和他們尖峰對決的新疆牧區阿什裡中心學校“泉昌情·足球隊”的球員球技十分了得。
“這支球隊的成長傾注了泉州援疆幹部太多的心血。赴閩開展足球友誼賽,既是兩地交流互動的媒介,也讓阿什裡的孩子近距離體驗泉州文化,讓泉州小朋友透過足球隊了解昌吉、了解新疆。”昌吉市阿什裡中心學校校長潘建東介紹說,阿什裡中心學校是泉州文化潤疆的重要實踐地,泉州援疆指揮部在學校最先建設“泉昌情·鄉村少年宮”,之後相繼落地“泉昌情·朗讀亭”“泉昌企校共建”“泉昌友好學校共建”等互動交流項目,在強化青少年國家觀、民族觀、曆史觀教育方面意義深遠。
泉州援疆指揮部還投入500餘萬元,在昌吉市37所中小學校和昌吉市圖書館等公共場所建設“泉州援疆·刺桐朗讀亭”,全市三萬多中小學生圍繞“百年曆程”“英雄事迹”“抗疫英雄”“人民英雄”四個主題組織30000件參賽作品借助該平台參與中國教育電視台主辦的“英雄中國少年說”全國中小學生誦讀活動,最終28名中小學生榮獲優秀作品獎,21所學校獲得優秀組織獎。
“突出青少年和少數民族兩個服務主體,以活動為載體豐富服務項目和形式,寓教于樂,融教育于無形。”援疆幹部陳雄标介紹說,除了少數民族聚居區以外,泉州援疆指揮部還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教育融入到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佳節活動中,群衆參與性十分高漲。
三年間,泉州援疆指揮部先後組織舉辦了“愛我中華'粽’情端午”“魅力鄉村慶豐收 脫貧攻堅迎小康”“情系阿什裡 泉昌心連心”等線上線下互動活動,全市30萬餘各族群衆衆參與其中。
文藝創作出彩
《愛拼才會赢》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閩南歌曲,歌曲旋律輕快、内容勵志。2020年,達爾罕文藝宣講隊将歌曲翻譯成哈薩克語,并配上冬不拉等少數民族樂器傳唱,讓當地牧民也感受了一把“愛拼敢赢”闖勁兒。
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文化潤疆”戰略後,泉州援疆工作結合自身優勢,把“文化潤疆”作為穩疆興疆的重要載體,徐徐海風跨越崇山峻嶺沁潤昌吉大地。
坐落于昌吉市融媒體中心的“大美昌吉”工作室這幾天又在趕制第二十二期“大美昌吉”短視頻《牛肉火燒》。該系列節目推出以來,借助泉昌兩地媒體平台不斷推出反映昌吉民俗、風景、美食、産業等内容的短視頻,深受兩地群衆追捧。截至目前,工作室共推出短視頻22條,征文22篇,作品在昌吉市融媒體中心各平台、新疆電視台《絲路視聽》《石榴雲》、泉州廣播電視台無線泉州等同步推送,累計受衆已突破億人次。
依托“大美昌吉”工作室,從今年3月份開始,他們還策劃了一系列活動,比如與昌吉市教育局聯合舉辦“喜迎二十大 紅心永向黨 争做好少年”小學生講故事大賽,與昌吉市宣傳部聯合打造的“品書·評書”活動。截至目前,講故事大賽在昌吉市22所中小學進行初賽、晉級賽、總結賽共26場次,活動在昌吉市融媒體中心各平台進行同步直播,吸引了全網數十萬人觀看,收到良好社會效應;“品書·評書”共策劃10期節目,已經錄制播出3期節目,節目分别在大師刻痕紅色主題書店、昌吉市融媒體中心演播大廳錄制并進行全網直播,同時,節目在抖音、微博、昌吉好地方APP、昌吉市零距離同步上線,吸引超上百萬名網友觀看。
承載了厚重的農耕文化的天鵝小鎮作為重要的援疆項目,這幾年,指揮部通過多種途徑促進農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互,定居牧民自覺自信地做中國人、體味中國味、樹牢中國心。
現如今,“阿什裡刺繡産業園”“葉斯力民族刺繡專業合作社”等充分吸收現代生活需求經驗,開發紙巾盒、桌墊等刺繡産品,既保留了民族手工藝的獨有韻味,也體現了現代時尚風格。
牧民瑪依努爾管理合作社這幾年,通過直播向粉絲推介她的花氈,現如今,定居區30多位婦女在她這裡重拾刺繡技能、重謀定居生計,線上售賣手工藝品,平均年收入達2萬餘元。
“在文化活動的交流交往中,不僅注重兩地區域文化的交流交融,也注重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這使得多元的中華文化滿足各族幹部群衆不同精神需求。”昌吉市委副書記、福建援疆泉州分指揮部指揮長傅文星表示,泉州作為聯合國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雖然距離路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城市昌吉萬裡之遙,但在文化上同根同源、同祖同風,援疆工作作為橋梁紐帶和催化劑,必将加速兩地相融相知,形成多姿多彩、多元一體中華文化。
(馬月、陳雄标)(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