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家族可是有着龐大血統的存在,怎可能甘願屈居人下?
周部落其始祖姬棄,是為黃帝之曾孫,更被稱為農神的“後稷”。姬棄之父帝喾(kù),姬姓,名俊,乃五帝(黃帝、颛顼、帝喾、堯、舜)之一。
公元前2275年,帝喾姬俊出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故号高辛。
5 歲時受封為辛侯,15歲輔佐其叔父颛顼。公元前2245年颛顼崩,時年30歲的姬俊繼承帝位,成為天下共主,以亳(今河南洛陽偃師區)為都城。以木德為帝,号高辛氏,當年改元為帝喾元年,深受百姓愛戴。享壽100歲;死後葬于故地高辛,建有帝喾陵。
帝喾育有四子, 摯、棄、契、堯。
姬棄(後稷)率領的周人善于農耕,并極重視農業,事實證明他在這方面也确實很有成就,人們尊稱他為後稷,意為“谷王”或“谷神。這是其擊敗商朝的農業基礎,而周朝也成為古代中國“以農立國”執政思想的開始。
《國語•周語》載:“稷勤百谷而山死”,也就是說,後稷因勤勞農事而身死于山野。
《山海經》中寫到:“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野,後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穀自生,冬夏播琴。鸾鳥自歌,鳳鳥自舞,靈壽實華,草木所聚。爰有百獸,相群爰處。此草也冬夏不死。由此足見百姓對其愛戴程度。
古公亶父作為後稷第十三世孫,姬亶繼位後重新恢複先祖後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甚得國都中人擁戴。後遭到戎、狄等遊牧部落的侵擾,人民都很憤怒,想要迎戰,古公亶父卻答“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
大概意思是,人民擁立君主,是祈求保護民衆休養生息,現在戎狄來攻,是為了得到土地和民衆,人民在我治下和在他們的治下,沒什麼不同。雖然你們現在是擁護我去打仗,但靠犧牲别人的父親和孩子來保全我的統治,我不忍心這樣做。
遂率領周人遷移到岐山(今陝西岐山東北)下的平原定居。
在古公亶父與其子季曆的治理下周部落逐漸強盛,商王文丁為拉攏周國,把女兒嫁給季曆,并封其為“牧師”。但商始終視周為隐患,日漸強大的周與日漸衰落的商相互猜疑,進而開始相互征伐。
公元前1152年,周王季曆到殷都獻俘報捷,當季曆準備返周時,文丁突然下令囚禁季曆,最後季曆死在殷都朝歌,這讓周商矛盾陡然加劇,雙方已處在劍拔弩張的邊緣。
姬昌繼位後,國力仍然不足與之對抗,隻得繼續臣服。
商纣一度囚禁姬昌于羑裡,并殺其子作為肉湯、迫文王喝下。周人以寶馬、珍奇禮物奉上,方求得姬昌回到西岐。
姬昌歸國後,謀商之心更甚,他一方面倡導發展生産,制定“有亡荒閱”的法律,大肆搜捕逃亡奴隸,防止勞動人口流失,增強周族實力,使周國附近一些部落歸附,另一方面進行武力擴張,根據《尚書》記載,周國最先讨伐西方犬戎及密須等幾個小國,以固後方,接着東伐耆國(在今山西長治西南)、又伐邘(即孟,在今河南沁陽),最後伐崇國,深入到商朝勢力範圍。此時周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
奈何“大業未成身先死”。其子姬發繼位,遵循既定的戰略方針,并加緊予以落實以圖鴻鹄之志。
雖然這并不是電視劇所演的那樣,被逼無奈才高舉反旗,而是幾代人循循而圖之的成果,但也不得不說纣王的暴虐使得商湯氣數已盡,從武王進朝歌,百姓夾道歡迎就能夠看得出,人們,百姓的心更傾向哪一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