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全面培養學生各學科的核心素養,而科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就是科普閱讀。
與文學類作品的閱讀有所不同,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是閱讀科普作品的首要目的。
因而需要閱讀引導者能夠提供給孩子們一定的閱讀支架或方法,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科普作品,融會貫通其中的科學知識。
本周我們繼續為大家介紹一些科普閱讀的小方法:
了解說明類文本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遇到問題的時候有針對性的閱讀
①舉例子:這是說明文中最常用的一種說明方法。
葉聖陶先生說過:“說明文說明道理,道理是附着于事物的,它本身不是‘視而不見,觸而可知’的事物,有時不很容易領會,為了使讀者領會起見,說明了道理之後,最好指出一起實例來。”
從中,我們可以概括,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的作用:列舉了……例子,準确地說明了……事物(事理)的特征,從而使說明的事物(事理)更具體,更有說服力。例如:
我們應該知道,每一個物種,都可能對人類的健康和發展帶來巨大的益處。每一個物種的消亡,對人類造成的損失往往是無法估量的。例如,近年來,人們發現海洋中的鲨魚從來不會得癌症。若人類能夠揭開其中的奧秘,并研制成相應的藥品,就可能會給千萬個癌症患者帶來治愈的希望。
②分類别:是按照一定的标準,把事物分成若幹類加以說明。
要注意的是給事物分類要有一定的标準,使眉目清楚,避免産生交叉重複的現象,分類完了還要加以說明。分類别的作用是能有條理、更清楚地說明事物。
③列數字:是用數字來說明事物特征的,用具體數字準确客觀地說明,可以使說明的事物(事理)更具體直觀。例如:
故宮規模宏大,氣度不凡,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面積相當于長、寬各100米的運動場72個。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有高大的城牆環繞,城牆外側是寬52米的護城河。南邊的午門是故宮的正門,門樓高8米。
④作比較:是選擇有外在或内在聯系的事物進行比較。
作比較包括類比或對比,同類事物的類比是為了說明相同點;不同類事物的對比,是突出不同之處,突出強調的是被說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等),例如:
在非洲大草原上,有時候還有幸見到獵豹。獵豹最奇特之處是它非常快的奔跑速度。它的速度達到每小時110千米,與快速行駛的火車相似。
⑤下定義:是用科學性語言對被定義的概念的本質特征作周全嚴密的規定,形式上往往是個判斷句。
下定義往往用公式化的語句來表達,“某某是什麼”,也可以用“某某叫什麼”的形式來表述。下定義的作用是能準确、簡明地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征,屬于概括說明,例如:
現在,人們越來越關注“厄爾尼諾”現象,即南美洲秘魯和厄瓜多爾附近尺度為幾千千米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異常升高的現象。它的成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辭方法中的比喻。
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處來打比方。作用是增強說明的形象性、生動性。
若要說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那我們要把眼光轉向南美洲。在南美洲委内瑞拉有一個叫安赫爾的瀑布,它的落差竟達979米,無疑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如果說“飛流直下三千尺”是一種誇張的說法,那麼對安赫爾瀑布而言,這樣說倒是十分貼切的。安赫爾瀑布位于崇山峻嶺之中,人們很難到達瀑布所在地。有人乘坐飛機前往,見到安赫爾瀑布猶如一條銀鍊從天空直挂下來,直到深淵。
⑦畫圖表:指用示意圖、表格、插圖等來說明事物。增強了說明的直觀性,使事物特點一目了然。
⑧作诠釋: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如“鈾是銀白色的金屬”,就是作诠釋。
下定義與作诠釋的區别是:定義要求完整,而诠釋并不要求完整。
⑨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生動形象。
⑩引資料:能使說明的内容更具體、更充實。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征,增強說服力,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話。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并且,引用說明在文章的開頭,還能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例如《說“屏”》,開頭部分引用了杜牧的《秋夕》詩,“銀燭秋光冷畫屏”,不僅增添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更主要的是引出本文的說明對象“屏”。
采用KWL(Know Want Learn)方法
K是“What I know”,也就是引導孩子說出對該書說明對象的已有認知,還可以從自己的角度為他們補充一定的相關知識;
W是“What I want to know?”引導孩子利用問題,提問出心中渴望通過閱讀知道的内容,而這些問題便成為學生閱讀的目的;
L是“What I Learned”是指學生通過閱讀,嘗試從文章找出上述問題的答案,并總結自己在文章中學到的新知識。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們在閱讀科普類文章之前,先浏覽并确定其說明的對象,然後把自己的疑問或者想法列出來。
讀完之後,再回答自己之前的疑問,或者說說新的想法,這些想法主要是比較關于文本中重要信息自己之前知道的和閱讀之後知道的。
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有效地提高科普閱讀計劃性,清晰地總結閱讀中的收獲。
圈出文本中說服力強的語言和詞語
也就是篩選文中的重要信息,在科普類書籍的閱讀中,如果不具備這種篩選重要信息的能力,往往把握不準作者在文中所要說明的事物或者事理的本質。
如在學習《太陽》一文時,可以列舉兩個句子讓孩子進行比較體會:
中心溫度是表面溫度的3000倍。
中心溫度估計是表面溫度的3000倍。
孩子們就能夠明白第2句多的“估計”一詞,說明太陽中心溫度不是那麼準确的是表面溫度的3000倍,而是測算的,而這正是科普類書籍用詞的準确性。
經過幾次類似的引導之後,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嘗試自己從文本中尋找關鍵信息,可以是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一段話、一個标點、文章的構段方式等等,隻要是能給自己有所啟發的,或者自己有其他見解,這些信息都可以找出來,提出來。
哪怕他們剛開始找的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信息,也不要着急否定他們。可以讓他們把各類學習成果都展示出來,一起做比較、分類、篩選,接着再啟發學生明白什麼是重要信息,如何尋找、篩選重要信息。
長此以往,孩子們就能形成對科普類文章中關鍵詞句、語段的敏感度,從而增強理解力。
聯系實際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獨自完成一個和閱讀内容相關的實際工作,如:實驗、制作等。
生活中許多看似平常的現象中都蘊含着豐富的科學原理,而科學也在時時指導我們的生活。
所以在閱讀科普類文章時,要認真思考它與我們實際生活的聯系,并在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動手操作。
如“為什麼面團裡放上酵母就會發起來”,在閱讀文本之後,我們就可以引導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做相關實驗,并記錄實驗過程。
這種做法,可以充分幫助他們在動手實踐中發展他們的科學思維,同時也增加了科普閱讀活動的趣味性,能夠讓他們愛上科普閱讀。
科普閱讀,傳播着真切而又充滿無窮想象的科學知識、科學創造和科學文明,洗滌着學生的心靈,充實着學生的頭腦,改變學生的思維,培育學生的創造力。能夠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他們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品格的養成,并能不斷提升他們科學素養的構建能力。
與此同時,對于孩子們來說,有目的性、計劃性、針對性科普閱讀也同樣重要,因此學會一些有效閱讀科普類書籍的方法,是十分有益且必要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