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曆史連載14-最早的電腦輸入設備-穿孔紙帶的曆史
1725年:法國人布喬Basile Bouchon發明了穿孔卡,用來貯存紡織機工作過程控制的信息以繪制圖案。在織布機在編織過程中,編織針往複滑動。根據打孔卡上小孔的存在與否,正對小孔穿孔的編織針可以通過鈎起經線,反之編織針則被紙帶擋住。因而,編織針就可以自動按照在打孔卡上預先設計的圖案去挑選經線、編織圖案。這種編織圖案的“程序”也就“儲存”在穿孔紙帶的小孔之中,這被認為是半自動化機械的第一個工業應用。
1804年:法國機械師雅各(Joseph Jacquard)發明可編程提花機,通過讀取穿孔卡片上的編碼信息來自動控制織布機的編織圖案,引起法國紡織工業革命。雅各提花機雖然不是計算工具,但是它第一次使用穿孔卡片這種輸入方式。如果找不到輸入信息和控制操作的機械方法,那麼真正意義上的機械式計算工具是不可能出現的。直到20世紀70年代,穿孔卡片這種輸入方式還在普遍使用。
英國曼徹斯特科學與工業博物館展出的雅各提花機
1846年:傳真機和電傳電報機的發明人Alexander Bain使用了穿孔紙帶
18世紀末期到19世紀後期:穿孔紙帶和穿孔卡片被廣泛用于“程序化”的織機和其他工業機器。
1888年:美籍德裔統計專家赫爾曼·霍列瑞斯(Herman·Hollerith)博士申請了穿孔卡的第一個專利。
1890年:Herman·Hollerich将穿孔卡片運用于美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制表,設計了數組圓孔陣列原型。
1896年:Herman·Hollerith成立制表機公司(IBM公司的前身),将穿孔卡片用于制表機。
1923年:CTR(IBM前身)發明首款電動打孔機,發明穿孔卡片數據處理技術。
1920年代末:IBM發明一種80列穿孔卡片,成為行業标準。IBM推出卡羅爾壓印機,每分鐘可以切割、印刷460張卡片。
1944年:Colossus Mark 1等一些早期電腦完全靠紙帶實時提供的數據來運行。1949年:Manchester Mark 1等後期電腦從紙帶上讀入程序,并将程序存儲在一種原始的電子存儲器中,以便之後執行。下圖為穿孔帶和穿孔機
50年代:IBM在開始生産通用電腦時,将穿孔卡片用于存儲及輸入數據,很快其他許多電腦廠商也開始采用各種類型的穿孔卡片。許多廠商使用80列卡片,每列存儲一個字符。
1951年:UNIVAC I在數據存儲領域開創:使用磁帶。
1952年:IBM 通過磁帶數據向世界介紹數字存儲,标志打孔卡計算器向電子計算機過渡。
1965年:DEC公司推出小型機PDP-8系列。早期的PDP-8使用打孔紙帶作為存儲設備,前置面闆作為顯示設備,中期則使用打孔卡片、磁帶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貝爾實驗室:實驗室早期的計算機每次運行一個程序,一個接一個運行。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要編寫一個程序,将其轉換成計算機接受的一種輸入形式(穿孔卡、紙帶或用于高端機器的磁介質),然後将其放在計算機中心。計算機操作員将程序排入隊列,運行程序,然後将打印結果連同原始程序交給研究人員。要是代碼中有錯誤,就得費一番周折:打印出穿孔卡,将它們帶到計算機中心,然後等待結果。
1965年11月1日:中國華東計算所J-501電子管計算機輸出結果的打孔紙帶顯示令人興奮的數字。上海進行理論運算的于敏給北京打電話“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隻松鼠…”。“松鼠”就是我國第一顆氫彈理論研究的突破。
70年代中期:穿孔紙帶一度卷土重來,個人電腦黑客被穿孔紙帶的低成本所吸引
1980年代:美國國家安全局 (NSA)每年産出百萬份穿孔紙帶的實體密鑰
2002年:IBM仍在研究穿孔卡片技術:一種系統能夠在一張郵票大小的表面上存儲2500萬頁的數據。
2018年:英國密鑰生産管理局 (UKKPA,英國國家網絡安全中心 (NCSC) 的一部分,隸屬英國政府通信總部 (GCHQ),負責生産、分發和審計密鑰使用,保護着大量網絡、無線電、武器和其他敏感基礎設施,防止這些設施遭到潛在窺視和竊聽)處理了3800 份密鑰材料訂單,為170家政府客戶生産了14.5萬份穿孔紙帶的實體密鑰。
2019年10月2日:美國國家安全局 (NSA)最後一條穿孔紙帶密鑰滑出機器。自此停止生産使用50年之久的穿孔紙帶密鑰,轉向電子密鑰生産和分發架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