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馬鲛魚。
馬鲛魚又名鲅魚,頭部與背部呈藍黑色,上側面有數列藍黑色斑點或長條,腹部呈白色,刺少肉多,脂肪含量較高,體型狹長,體長25cm到50cm,平均體重在300克到1000克之間,它營養豐富,肉質細嫩潔白,鮮爽糯軟,可與“雪菜”一同燒煮,味道鮮美無比,也可以清蒸、紅燒、煲粥、做湯、油炸,還可以去掉魚刺後制作餃子餡,市場上也有它制成的鹹魚幹出售。尾部最适宜用于烹饪,食用魚尾時肉厚刺少,鮮嫩味美,食客們食用時十分享受。
2、沙丁魚。
細長的銀色小魚,體長15到30cm,頭部無鱗,沒有側線,背鳍較短且隻有一條,它營養價值豐富,富含OMEGA—3脂肪酸,具有逐漸降低血壓和降低動脈粥樣硬化速度的食用功效。可幹炸或香煎,也可做成椒鹽風味。
3、針魚。
針魚也稱棒魚或馬步魚,呈圓柱形,下颌向前延伸,體長20到45cm,鮮食最宜油煎,也可清蒸,市面上也出售它制成的幹制品。
4、石斑魚。
石斑魚體長,橢圓形稍側扁,口大,身體顔色種類很多,主要呈褐色或紅色,肉質細嫩潔白,與雞肉相似,有“海雞肉”之稱,在港澳地區被稱為“中國四大名魚之一”,它還有“美容護膚之魚”的美稱,石斑魚魚皮裡富含膠質,還含有可以增強上皮組織的完整性生長和促進膠原細胞合成的營養成分“二甲基砜”,石斑魚肉質裡含有較多的蝦青素,蝦青素作為抗氧化劑,可以延緩器官和組織的衰老,多食石斑魚,可以美容養顔,延緩衰老。
5、鲳魚。
鲳魚體短而高,形狀相似于菱形,極側扁,大部分為銀白色,上部呈青灰色,口小牙細,肉厚刺少。分布在中國沿海、朝鮮、日本等地。鲳魚含有豐富的硒元素,對心腦血管疾病有很大的預防作用。可以用于紅燒、清蒸、蔥油等做法。
6、黃花魚。
黃花魚分為大黃魚和小黃魚兩種,因其鱗呈黃色而得名,它的魚鳔可制成花膠,有止血的功效。可做成糖醋魚、幹炸魚、醋烹魚、燴魚羹、紅燒魚等菜。
7、比目魚。
體型甚扁,卵圓形或長舌形,兩眼分布在一側,身體表面有細鱗,肉質肥腴,有祛風濕、活血通絡的作用。可紅燒、油炸、清蒸等。
8、三文魚。
三文魚又稱馬哈魚、吞拿魚,魚體側扁,背部隆起,鱗呈銀灰色,,肉呈橙色,富有彈性,日本主要用于制作刺身,西餐中香煎,也可用于制作魚肝油,也可以煲粥。三文魚中含有Ω—3脂肪酸,可以增強腦功能,防老年癡呆,保護視力。
9、帶魚。
帶魚肉多且細,味鮮美,刺較少,我國沿海均産,十一月和十二月是盛産帶魚的季節。帶魚和大黃魚、小黃魚及烏賊并稱為我國的四大海産。帶魚所含的6—硫代鳥嘌呤物質是一種天然抗癌劑,可預防白血病、胃癌、淋巴腫瘤等病。在烹饪上,帶魚可用于紅燒或幹炸等做法。
10、海鳗.
海鳗為兇猛肉食性經濟魚類,集群性交差,具有廣溫性和廣鹽性。通常栖息于水深50~80米泥沙底海域。有季節洄遊習性。産卵場水深一般在20~40米,廣泛分布于非洲東部、印度洋及西北太平洋,沿海均産,東海為主産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