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瞞是三國時期曹操的小名。
2、曹操簡介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時期魏國奠基人,太尉曹嵩之子。
舉孝廉出身,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基本統一中國北方地區,推行有效政策,恢複經濟生産和穩定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促使中原地區政局穩定。
3、為政舉措
(1)懲辦豪強
曹操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由于禍在中央,曹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曹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
(2)唯才是舉
漢時期選拔官吏,被選用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質,也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曹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社會風氣有所好轉。210年到217年,他先後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緻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
(3)愛惜将才
在禦将方面,曹操拔于禁、樂進于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于亡虜之内,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将。曹操能夠根據将領特點,用其所長。
(4)施行屯田
漢魏之間,社會生産遭受嚴重破壞,出現大饑荒。這一時期,糧食供應成為各軍事集團最大的問題,因軍糧不足而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産恢複有一定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