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流通的過程中,貨币G1→商品W→貨币G2,G2與G1之間的增值額就是剩餘價值。馬克思說,貨币在資本運作的過程中,會發生一個增值的過程,這個增值額資本家稱之為“企業利潤”,馬克思稱之為“剩餘價值”。這裡面有一個很詭吊的現象,如果一個公司負盈利,是否說明沒有剩餘價值呢?我們須得回到“價值”和“剩餘價值”産生的過程,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一切的社會形态中,勞動過程都是以滿足人們某種需要,來生産使用價值。勞動是人與自然之間,最樸素的物質關系,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化的過程。勞動對象是勞動者在生産過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質資料。勞動資料是勞動者在生産過程中用以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手段和物質條件,主要以勞動工具的形式來體現。
曆史學家根據勞動資料的不同,把人類社會的曆史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勞動資料是劃分社會形态的經濟學依據。在不同的社會形态中,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掌握在不同集團、不同階級的手中,勞動過程和勞動成果也因此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來。資本主義形态的社會中,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都掌握在資本家的手裡,勞動者隻是資本家從市場上購買來的勞動力商品。
勞動是價值的源泉,關于這一點,資産階級經濟學家并不否認。隻是他們沒有詳細劃分,究竟是什麼樣的勞動,創造了什麼樣的價值?馬克思說勞動具有二重性,商品也具有二重性,具體的勞動創造了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的勞動凝結在商品的使用價值之中,于是形成了“價值”。那麼“剩餘價值”又是怎麼來的呢?
馬克思對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進行了辯證統一的分析,他認為價值增值是在價值形成的基礎上實現的。馬克思以棉紗為例,說明紡紗工人在生産過程中,以他的具體勞動生産出棉紗,從而把棉花和紗錠等生産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棉紗中去了。紡紗工人的具體勞動創造了新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凝結在棉紗之中,創造出了新的價值。
如果在生産之前資本家預付的資本,恰好等于生産出産品的價值,那麼預付的貨币沒有增值,沒有産生剩餘價值。我們從勞動過程可知,生産資料的價值在勞動中已經被轉移到新的産品中去了,但是資本家絕不會滿足于此。他購買工人一天的勞動力,也就合法地獲得了勞動力一天的使用權,他必須讓勞動工人付出更多的勞動力。
資本家之所以選擇購買勞動力,是因為看重了勞動力價值和勞動力創造商品使用價值之間的差額。在價值增值的過程中,勞動被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維持生産生活所必須付出的勞動時間,一部分是滿足基本生存生活需求後,還不得不從事的剩餘勞動時間。剩餘勞動價值,就是雇傭工人在剩餘勞動時間内所創造的剩餘價值。資本家絕不會滿足工人每天僅僅勞動四個小時,把企業經營成本保住就不幹了,他們會通過獎懲制度來讓工人付出10個小時、12小時,甚至更出的勞動時間。
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是以雇傭勞動為基礎,以獲取剩餘價值為目的的生産活動。由于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被資本家所掌控,所以勞動工人不得不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從事勞動,勞動的産品也全部歸于資本家所有。工人所得到的,僅僅是勞動力的市場價格,整個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正在于此。如果因為公司在市場競争中失利,而要用負盈利的事實否認“剩餘價值”,這從勞動過程以及增值過程都是講不通的。不承認剝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要讓工人加班。
讀《資本論》:如何理解“商品二重性”?
讀《資本論》:如何理解“勞動二重性”?
讀《資本論》:如何理解“社會生産關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