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日落黃昏時,在這些食攤的“坐場”範圍内,總是人聲鼎沸,熱鬧異常。這種在戶外露天院壩,或是店鋪街邊就餐的飲食形式,被蓉城市民稱之為“冷淡杯”。
“冷淡杯”一詞,原本是成都老百姓的俗語。車輻老在1990年出版的《川菜雜談》一書就提到過:“有酒無肴恰恰是四川人端‘冷淡杯’,吃酒不吃菜的習慣。”舊時的成都是一座著名的消費城市,由于大自然的恩賜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福蔭,居住在這裡的居民過着相對閑适的生活。那時成都多數平民家庭每天隻吃兩頓飯,上午10點左右吃一頓,下午5點左右吃一頓。到了晚上,即使你肚子再餓,也隻能“打個尖”,臨時吃點東西(這在當時被文人記作“間食”)。到了夏天,市民們喜歡傍晚在院壩裡,或街沿邊擺張小方桌,端來幾碟煮花生、毛豆角、豆腐幹、鹵豬蹄、臘肉香腸之類的下酒菜,就着老白幹或自泡的“跟鬥酒”,邊乘涼邊“打尖”。若是左鄰右舍也到外面來乘涼了,那主人往往會熱情相邀,讓其随意坐下來,一起端這“冷淡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