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指人在春天容易困倦,在秋涼時容易疲乏,在炎熱的夏天容易瞌睡,在寒冬的季節又容易貪睡不起。這句話其實是運用“取類比象”的手法,表達了人對睡眠的需求與自然相吻合的内涵,具體是指人對睡眠的生理需求量在不同季節呈現出不同的特征。
比如“夏打盹”指的是人在夏天對睡眠的生理需求量較小,“打盹”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說法,其核心意義是指睡眠時間“短”,“睡不醒的冬三月”則是指人在冬天對睡眠的生理需求量較大,似乎總也“睡不醒”,人在春天和秋天則介于“打盹”與“睡不醒”之間,用“困”和“乏”來表示。
人在不同季節對睡眠需求的差異,從中醫的角度講,是“天人合一”的表現,随着季節更替,陽氣和陰氣相互轉換,夏天陽氣最旺,冬天陽氣最弱,春秋則介于二者之間。
四季中陽氣的變化意味着人的陽氣的變化,人在陽氣較旺時對睡眠的生理需求量較小,在陽氣較弱時對睡眠的生理需求量較大,因此便呈現出“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這樣的狀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