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首席記者 陳斯斯 鄒娟 記者 鞏漢語 高級記者 朱奕奕 記者 陳悅
周寰 設計
4月1日淩晨3時至4月5日淩晨3時,按照上海市關于做好全市新一輪核酸篩查工作的統一部署,浦西地區的核酸篩查将全面展開。
市委副秘書長、市政府秘書長馬春雷在3月31日的上海疫情防控發布會上表示,這一批涉及人數更多(1600萬人)、管控範圍更大(12個區)、各類情況也更複雜。
在迎面而來的又一輪大考前,這些複雜的情況被拆解成千百個細節,在不同人心裡預演了千百遍,然後化成當下手裡忙不停的活計。
居民忙着往返各家店鋪備齊物資;社區人員忙着布置崗位,将獨居老人等特殊人群的生活安排妥當;醫護人員忙着做提前的部署;民警正确保所有居民能夠平穩度過特殊時期;在城市角落,還有些動物朋友,也沒被漏下……
時間步步逼近,恐慌、焦慮、忙碌難以避免,但這并不是這座城市的全部。在社區、街道、醫院、動物園,我們截取了浦西地區封控前24小時的日常片段。一些如常的對話仍在發生,一些大汗淋漓的沖刺也在進行。
時間分秒過去,日常與“反常”交織着,進入即将到來的夜色和黎明。
3月31日上午:通知做成多國語言版本,提前上門關照打點獨居老人
“阿姨,閉環管理期間居委會24小時都有人的,如果需要幫助,要給我們打電話。”
3月31日一早,複元坊居民區“紅玫瑰”志願者隊伍的陳秀娥敲響了獨居老人範阿姨的門。
“紅玫瑰”志願者隊 本文圖片均為 受訪者 供圖
範阿姨94歲了,剛從醫院回來,封閉管理即将到來,志願者們放心不下。31日一早,陳秀娥就排隊給老人買好一周的蔬菜,有香莴筍、蠶豆、胡蘿蔔、土豆等,送到老人手中。她又幫老人仔細閱讀了藥品說明書,把藥的吃法一一交待好并寫在藥盒上以示提醒,末了,留下一張寫有居委會聯系電話的紙條放在桌上才離開。
複元坊居民區是一個有2500多常住人口的老小區,需重點關心的老人有200多人,其中65歲以上純老居民(本市獨居或同住成員均為60歲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有69位。這幾日,複元坊的“紅玫瑰”志願者前後忙碌,為老人們家中備好了蔬菜和常用藥品。
警方通知外國友人
需要特别“關心”的不隻老人。在長甯分局虹橋路派出所的轄區内,有外籍人士約2.6萬。他們來自近50個國家和地區,主要是日本、韓國,以及歐美國家。為了照顧看不懂中文、聽不懂中文的外籍居民,虹橋路派出所提前制作了中文、英文、日文等語種的封控管理通知。
“Hello,this is the Police officer from the Hongqiao Road Police Station.”
3月31日早晨,趁着外籍居民還沒上班,虹橋路派出所民警兵分兩路,一部分在黃金城道步行街附近向途經的外籍居民發放封控管理通知,告知他們封控管理期間的注意事項;另一部分則上門,将通知發給轄區居家的外籍居民。
“不能讓外籍居民因為語言不通,而不知曉我們上海的防控措施,要讓重要的信息不漏一人,不漏一戶。”虹橋路派出所副所長陳海明說。
3月31日下午:抓緊時間補貨的居民“告别”小店,業主群裡“以物換物”共克時艱
3月31日下午二時許,虹口區惠民路保定路,風吹在路旁含苞的茶樹上,揚起一陣芳香,也讓行人禁不住加快腳步。
“家裡這幾天陸陸續續買了點菜了,但是土豆和洋蔥好存放,就又買了兩斤。”剛買完菜的薛阿姨腳步不停,朝住着的小區走去。門口遇到保安,還招呼着說:“你要買麼也買兩斤,明天就要封了。”
疫情前最後一天開着的小店
路口的私人菜場成了附近最熱鬧的地方。200米開外,保定路霍山路路口,一家農工商超市安安靜靜地開着,醒目的地方堆着兩筐杭白菜。
“喲,你們這個點還有綠葉菜賣,大戶啊。”老顧客汪先生進門就和店員打趣道。早上八時許,他到超市來過,本想看看有沒有牛奶,那時超市裡的蔬菜還沒有到貨。“我們今天菜到得晚,但是很新鮮,你買點回去試試?葉菜嘛,總歸天天要吃的。”店員笑着回道。
汪先生擡眼望去,超市裡的貨架基本已經售罄了。隻剩下醬油、白酒等貨品,店裡的冷櫃也已斷電。“明天封控了,四天後再來啊。”汪先生說着,像告别老朋友一樣走出超市。
從街道轉進社區,是抓緊時間“放風”的居民。口罩嚴絲合縫地護在臉上,行人與行人之間保持一段距離,靜默是每個社區的底色。
而在業主微信群裡,“以物換物”的消息一條跟一條,熱鬧非凡。
業主群裡的“以物換物”
“我家直接買了一整箱雞蛋,有一百多個,家裡不夠用的和我說一聲,我放在門口自取。”3月31日下午,虹口區臨平路某業主群的張先生發布了這條微信。
一石激起千層浪,居民們紛紛開始了回應,“我家人多缺十個雞蛋,但蔬菜富餘,你有什麼想要的我給拿上來。”李女士很快表達了需求,但張先生表示家裡蔬菜足夠,徑直将雞蛋打包好了放在家門口,提醒李女士“取貨”,還能避免面對面接觸。
3樓的王女士則和10樓的居民用一袋菠菜交換了一盒草莓,“我們樓裡有獨居或者行動不方便的老人嗎,我家裡還有富餘的菜,可以送貨上門。”35樓的王女士則自願做起了樓棟裡的“外賣員”,想為鄰裡解決燃眉之急。
不少鄰居素未謀面,此刻也隻能戴着口罩交換物資,但疫情帶來的封控生活,讓大家擰成了一股繩。
為動物們儲備草飼料
居民在囤貨,飼養員們也在為動物“存糧”。上海動物園介紹,飼料中心目前備貨魚類約11噸、肉類約5噸、顆粒料約5噸,可以滿足動物們在疫情期間的食物需求。對于蔬菜水果等食材,也已預備了3-7天的用量。
草料消耗大戶食草隊各崗位根據自身情況,已提前将苜蓿草、羊草等存放到崗位上,并儲存了食草顆粒兩周的用量。在管控期間,崗位無青綠飼料時,飼養員會根據實際情況,為一些動物采摘樹葉來改善夥食。
不止24小時:建立應急血透室,分類管理手術室,暢通危急重症患兒的接診通道
為了即将到來的這幾日,醫護人員們已經将沖刺狀态保持了一段時間。
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醫務部副主任盛旭俊介紹,近一周的時間,根據上級部門防控的相關要求,新華醫院不斷完善門急診、發熱門診的服務流程和一些危急重症患者的處置工作等。
就在3月31日當天,新華醫院用了最短的時間建設完成應急血透室,用來承載封閉小區的血透病人。
“浦西封閉期間,我們應老百姓就醫需求,全院将會繼續開設急診、門診、發熱門診,保證基本醫療服務和市民配藥的需求,針對一些危急重症患者、急診創傷和多發傷患者、危重新生兒、腫瘤放化療病人等都制定了一套預案,同時也對相應的設備設施、場所配備、環境消殺等建立了多部門協調溝通機制。”盛旭俊說。
盛旭俊說,醫院從這波疫情以來建立了一套獨立運行的“氣泡管理模式”,簡單來說就是确保一部分醫護人員在崗,吃住睡都在醫院,另一部分人員備班輪崗、接替式工作,目的就是為了避免交叉感染的風險,讓院内整個醫療秩序平穩開展。
應急病房
同時,醫院也針對手術室進行了分類管理,分别建立了緩沖手術室、負壓手術室,前者是為了接待那些緊急入院的病人,而後者可以為發熱門診核酸篩查異常但需要緊急手術的患者服務。
危急重症患兒的接診能力,也成為浦西封閉期間醫院重點關注的領域。
新華醫院兒急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朱曉東表示,從3月30日起,他就已經召回了部分醫護人員,吃睡住都在醫院,确保人手,醫院也提前為他們準備了行軍床、被子以及一些生活物資等,發熱門診、急診和病房醫護人員也被要求彼此之間分開區域生活,避免交叉感染。
“封閉期間,我們危急重症患兒的搶救通道都是暢通的,同時兒科所有的呼吸道疾病都會被收治在發熱門診,對于120救護車送來的急診患兒,我們會在流調的基礎上,區别哪些去看兒科急診,哪些去看發熱門診。”朱曉東說。
責任編輯:高文 圖片編輯:蔣立冬
校對:丁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