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老松
範仲淹是誰?大名鼎鼎的《嶽陽樓記》的作者。每當大家讀到文中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時,無不被範仲淹那寬廣的胸懷和強烈的使命感所感染。而範仲淹之所以能寫出流傳千古的佳作和名言,并非一時之興,而是他一生追求為民做官理想的集中體現。可你知道嗎?範仲淹原來不叫這個名字,他是為了激勵自己發奮讀書、做個好官,并且上書朝廷同意才改名範仲淹。
範仲淹是蘇州吳縣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出生于徐州。其生父範墉博學能文,曾任北宋武甯軍節度掌書記(也就是軍事長官的秘書),可惜在範仲淹2歲時就去世了。母親謝氏因“貧而無依”,改嫁山東淄州長山縣的官吏朱文翰,繼父朱文翰給這個繼子起名叫朱說(按:說,古音也讀yue“悅”)。
畢竟是官宦人家的孩子,朱說(按:我們先叫朱說)一開始就是以讀書為業,以仕途為目标。少年時,朱說便在長白山(不是吉林的長白山)苦讀,學業大有長進。三年後,小朱說決定離家外出求學。起因是,長大了朱說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原來,朱家在當地還算是富裕戶,家中子弟習慣了揮霍,朱說看不慣,就多次勸阻,這就引起了朱家兄弟的不滿,并嘲諷地說:“我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什麼事?”朱說覺得話裡有話,就回去盤問母親。這一問,才知道自己的身世經曆。刺激和震驚之餘,朱說毅然離開朱家,到外地求學。
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23歲的朱說來到南京(今河南商丘),進入應天書院繼續讀書。當時,應天書院與嵩陽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并稱為“北宋四大書院”。在這裡,青年朱說心無旁骛,一心苦讀。有一次,宋真宗路過南京,同學們都去看熱鬧,希望能一睹皇帝的真容,隻有朱說不去,依然留在書院裡讀書。有個同學問他:“這麼難得的機會,你怎麼不去啊?”朱說答道:“皇帝總會見到的,将來再見也不晚。”滿腔的壯志由此可見。
朱說的求學經曆,對他既是一種考驗,也是一筆财富。它培養了朱說堅強的性格和樸素的生活作風,也使他對老百姓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這也為他做官後關心民間疾苦,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志向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礎。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27歲的朱說考中進士。不久,朝廷任命他出任廣德軍司理參軍。廣德軍管轄的地方,相當于現在的安徽廣德、郎溪一帶,司理參軍則是掌管訟獄、審理案件的官員。朱說上任後,立即就把母親接到身邊侍奉。工作中,朱說表現出了心系百姓、剛直不阿的品德。除了認真審理案件,不枉不縱,而且還十分重視教育。他興辦學堂,聘請名士當老師,使得當地讀書風氣日漸高漲,不斷有人考中進士。
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朱說在廣德任職期滿後,升任擢文林郎、權集慶軍(今安徽亳州)節度推官,依然負責案件審理等刑法事務。就在這期間,朱說上書朝廷,奏請恢複範姓。得到朝廷許可後,他又因為敬佩南朝文學家江淹的文章,而給自己取名叫“仲淹”,字“希文”。
改名後的範仲淹,幾十年來,在地方官與京官之間起起落落,但無論擔任什麼官職,他都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直到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這一年,範仲淹已經是年近60歲的老人了。因為“慶曆新政”失敗,他被朝廷解除了參知政事和宣撫使的職務,貶至鄧州(今屬于河南),并寫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嶽陽樓記》。
皇祐四年(1052年),範仲淹又被調往颍州(今屬安徽)。途徑徐州時,範仲淹一病不起,最終病逝于此,終年64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