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計算公式

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計算公式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5 21:31:10

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計算公式(從一滴水的變化)1

作者 | 宇宙物理學

佛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宇宙萬物的規律,就彙聚在這一花一葉的方寸之間。

從科學層面看,亦是如此——一滴水的變化,就可能包含了整個世界構成的真相。

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的程度,對物質的結構,已經非常的了解。在分子和原子層面,我們取得了很多了不起的成績,合成材料,納米科技,分子科技等等,不勝枚舉;強大的掃描隧道顯微鏡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縮寫為STM)甚至可以讓科學家觀察、定位、操作單個原子,簡直就是現實版的“上帝之眼”和“上帝之手”。

這些組成世界的原子,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千變萬化的物質背後到底有着什麼樣的原理?

今天,宇宙君就攜一滴水出發,從原子層面,去探尋這大千世界背後的秘密。

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計算公式(從一滴水的變化)2

01歡迎來到原子的世界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理查德·費曼,曾提出過這樣一個經典的科學問題:如果人類面臨某種巨大災難,所有知識都會丢失,隻能留下一句話,應該是什麼?

不同人會有不同觀點的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句話一定非常重要,而且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費曼自己給出的答案是:“世界是由原子組成的。”

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計算公式(從一滴水的變化)3

宇宙君非常認同費曼的回答。為了說明這觀念的重要作用,讓我們透過一滴水,來進入原子的世界。

放大10億倍的一滴水

假設有一滴直徑0.5cm的水珠,即使我們非常貼近的去觀察,也隻能看到它光滑、連續的外表,閃爍着光芒,反射着你的影子。

讓我們使用最好的光學望遠鏡,這大概可以把這滴水放大2000倍左右,相當于直徑10米的房間,然後再次靠近觀察。我們依然隻能看到水滴光滑如初的表面;連續均勻的水,分布在空間内。隻是,水裡我們可能會看到一些籃球大小的奇怪東西,它們自由自在地遊來遊去——那是調皮的擺動着纖毛的草履蟲。

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計算公式(從一滴水的變化)4

草履蟲

由于觀察的目标是水,所以,讓我們放過對草履蟲的好奇,繼續放大,再加2000倍。此時的水滴,已經變成龐然大物,直徑有20公裡!我們可以看到,水中已經充滿了某種不太光滑的東西了,就像遠遠的看足球場上的人群。

為了看清楚這些攢動的物體,我們隻能繼續放大,這次是250倍——這樣,我們一共放大了10億倍之多。此時,我們可以看到類似下圖的情景,一些小球堆積在一起。

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計算公式(從一滴水的變化)5

當然,這個圖其實也是經過了理想化的處理。球體之間的并沒有那麼清晰的界限,大的球體和小的球體之間,也不會有明顯的連接線。

這些大大小小的球狀物體,就是原子——大的是氧原子,小的是氫原子;一個氧和兩個氫,構成了一個水分子。

原子有多大?

放大了10億倍,我們終于看到了由兩種原子組成的水分子。

那麼,原子到底有多大呢?

原子的半徑,一般是1×10^-10 ~ 2×10^-10m之間。

為了方便描述,我們把1×10^-10m稱為1埃,所以原子的半徑是1~2埃。

有一個非常方便的記住原子大小的方法:如果把每個原子放大到蘋果那麼大,那麼蘋果就會變成到地球那麼大。即原子之于蘋果,就像蘋果之于地球

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計算公式(從一滴水的變化)6

分子間作用力

讓我們凝神繼續觀察,就會發現,這個畫面是動态的:

水分子們不斷地晃來晃去,并且相互繞來繞去地轉動。它們之間會彼此粘連在一起,想要把它們分開,是不容易的,這說明它們之間有引力存在;而當你想要把它們擠到一塊去的時候,同樣會很難,這說明它們之間還存在着斥力。

也就是說,分子之間存在着相互作用,這種作用包括引力和斥力兩種。當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間就表現為吸引,反之就表現為排斥。這就是水很難被壓縮的原因。

02掙脫引力束縛,化為水蒸氣

下面,我們把這滴水化為水蒸氣。

如何做到呢?很簡單,隻需要加熱即可。

分子的熱運動

根據上面的描述,我們知道,水分子之間由于吸引而“粘合”在一起,不會散開;水分子并非靜止而是不停的運動。

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計算公式(從一滴水的變化)7

分子熱運動

那麼如果,我們可以讓水分子運動的更劇烈一些,它們是否有可能沖破彼此引力的束縛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把水分子不斷進行的這種運動稱為熱運動。當溫度升高,熱運動就會增強,分子之間的距離就會增大,空隙就會裂開。當我們繼續加溫,最終,水分子會由于較大的動能,而飛散開來。這樣,我們就得到了水蒸氣!

水蒸氣

讓我們來看看,水滴變成為蒸氣之後的情景吧,如下圖:

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計算公式(從一滴水的變化)8

為什麼隻有一個水分子?其他的夥伴到哪裡去了?

之所以隻展示一個水分子,是因為這麼大的空間内真的就隻存在一個水分子。當一滴水蒸發成為水蒸氣之後,液體就變成了氣體。氣體分子之間的距離是非常巨大的,甚至比這張圖再大10倍的空間内,也隻可能有1個水分子。

比起液體狀态,我們更能清楚的看到水分子的結構:兩個氫原子連接在一個氧原子的兩側,它們之間還有一定的夾角,這個夾角被人類精确的測定為105°3',氫原子中心和氧原子中心的距離是0.957埃。

如何理解氣體壓強?

氣态的水蒸氣會有什麼樣的不同性質呢?

就我們來想象一下,如果把水蒸氣放入一個容器,會是怎樣的情景。

當我們自身進入這群分子之間,就會發現,這些氣體分子是彼此分離的,它們會打在容器壁上,然後反彈。可以設想一個情景,有10000個乒乓球,不斷在房間内來回跳動,不停的撞擊所有的牆壁。假設這種碰撞不會消耗能量,屬于完全彈性碰撞,那麼反彈的速度就和碰撞前的速度相同。隻需要應用一點點高中學過的沖量的知識,就會知道,這種持續不斷的碰撞會産生一個持續不斷的“顫抖”的力。

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計算公式(從一滴水的變化)9

氣體分子對容器壁的碰撞就是這樣的一種情景。我們的身體,每時每刻都在接受空氣分子的無情碰撞——這些碰撞的速度甚至高達200m/s。但是,我們粗糙的感官并不能感受到每個分子的具體撞擊,而是會綜合出一個平均的作用力。

以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氣體壓強的産生原因。

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計算公式(從一滴水的變化)10

測量氣體壓強的實驗

很容易總結出兩點結論:第一,溫度越高分子熱運動越快,撞擊就會越劇烈;第二,密度越大,單位體積内的分子就越多,撞擊次數就越多。所以,氣體壓強和溫度、氣體密度直接相關。

在物理學上,我們可以證明:氣體壓強P溫度T(用熱力學溫度),氣體密度ρ氣體的平均摩爾質量M,滿足以下式子:

pM=ρRT

其中R為比例系數,而這個式子就是理想氣體狀态方程,又稱為克拉伯龍方程

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計算公式(從一滴水的變化)11

根據這個方程,我們很容易看出來,當我們維持體積一定,對氣體加溫時,氣壓就會增高;當我們維持溫度一定,壓縮氣體時,氣壓也會增高

03彙聚成形,結成晶體

看完了水蒸氣的表演,讓我們把溫度降低。

随着溫度的變化,水蒸氣中的水分子慢慢又凝聚在了一起;由于動能的減少,它們不會再分開,當全部的水分子彙聚到一起時,我們就又得到了原來的一滴水。

讓我們繼續降溫,看看這些水分子會有什麼表現。

開始時,水分子之間還會有一些相對運動和轉動,但随着它們的速度越來越小,運動的能力也越來越小。最終,當溫度降低到一定值時,水分子連成了一種新的情景——它們結成了冰,成為固體。

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計算公式(從一滴水的變化)12

冰晶的形狀

一旦成為固體,水分子之間的相對位置就很難改變。這樣,很自然的,如果我們推動一部分水分子,那麼所有的水分子形成的冰塊就會一起運動——完全不同于液體或者氣體狀态的那種流動性。

液體與固體的差别在于:在固體中,原子以某種稱為晶體陣列的方式排列着,即使在較長的距離上,它們的位置也不能雜亂無章。晶體一端的原子位置,取決于晶體另一端的與之相距千百萬個原子的排列位置。

冰晶是一種特殊的晶體。它的排列是一種正六邊形的對稱形狀。把它繞着一根軸轉動60°的話,它又會回到原來的形狀。

這就是為何雪花都是六角形的原因!

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計算公式(從一滴水的變化)13

能量變化

在我們把水結成冰的過程中,需要降溫。環境溫度的降低會讓液體的水放出能量。所以,液态的水結冰的過程是放熱過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凝固放熱原理

在寒冷的冬天,菜農會在倉庫中放一桶水,利用這桶水在結冰的過程中釋放的能量,保護蔬菜不被凍壞。

那麼,又如何使冰再次化成水呢?

我們隻需要讓冰吸收能量,使冰分子的震動加劇,劇烈到散開成一片即可。這個過程我們稱為溶化。毫無疑問,熔化會吸收熱量

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計算公式(從一滴水的變化)14

04結語

當冰晶熔化之後,又回到了最初的「一滴水」

在這次原子層面的旅程中,「一滴水」從液體變化到氣體,再變化到固體,經曆了三種物态,期間也體現了液體的流動,氣體的壓強和固體的整齊。

大千世界,芸芸萬物都是由類似的分子和原子組成的,有着相同的構成方式。分子結構和分子運動的底層邏輯,造就了紛繁複雜、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

從德谟克利特提出最初的原子論,到如今能夠操縱單一原子,躲在宏觀物質背後的真相,終于被人類探尋。正如費曼所說,“世界是由原子構成的”,這句話中包含了人類突破感官、探尋物質本質、認識世界構成的基本科學方法和哲學思想。

看懂一滴水,你就能看懂整個世界!

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計算公式(從一滴水的變化)15

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計算公式(從一滴水的變化)1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