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篇文章要做到表達上的“言之有序”,就必須在謀篇布局上匠心獨運,精工制作,記叙文的結構布局同樣是解決一個“序”的問題。安排次序不能亂安排,它總要有一定的依據,遵循一定的規則,這些依據和規則基本上由文章的要素構成。記叙文的要素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和結果,其中原因和結果可以納入事件之中,是事件的組成部分,而事件的記述又依靠情節推進來完成。所以說,記叙文布局的依據主要是時間、空間、人物和情節,它們分别構成布局的四種基本技法。
線索是作者在叙事、抒情、說理的時候用來顯現文章脈絡的一種标記,是作者組接材料的一種技巧。線索是可見的,有迹可循的。它就像路标一樣,引導着讀者逐次去閱讀。
開頭是文章的開端部分,也是文章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怎樣的開頭關系到全篇布局和格調。從這個意義上講,研究如何開頭的技巧實際上是研究整篇文章結構的安排。
寫文章結尾非常關鍵,它直接關系到一篇文章的優劣成敗。記叙文亦是如此。有過農村生活經驗的人都聽說過“編筐打簍,全在收口”這句話。它的意思是說,當用樹條或竹條編一個筐,編一隻簍的時候,最後的收口階段十分重要,收口收得好,就是一隻漂亮的器具,收的不好,不僅不好看, 有時甚至整個筐都散了,根本不能用。
過度是寫作中有效地連接上下文,使之流暢自然的一種技法。它就像一座座金橋,把各部分連接起來,成為一個整體。
記叙文的任務就是寫人叙事,照應是一種銜接手段,通過照應的手法,使人物和事件更完整,更連貫。照應和過度不同,它不是由單獨的詞、句、段構成,而是必須由兩個以上單位組成,它們分别安排在文中不同地方,遙相呼應,使通篇文章貫通一氣,還可以強調突出某些關鍵的内容。照應的方式通常是交代在前,呼應在後;暗示在前,挑明在後;伏筆在前,應筆在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