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詩詞學習第四講

古詩詞學習第四講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4 02:17:57

回鄉偶書二首·其一 【唐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小時候背這首詩,内心毫無觸動,甚至像詩中的兒童一樣,一邊背誦一邊蹦蹦跳跳,把這首詩當成一個玩耍的節拍。

直到上大學之後,隻有假期才能回家,由于城市發展變遷,很多小時候常去玩耍的地方新建了高樓,才生出人是物非的感慨。

(1)曆史背景

在上一首《詠柳》的介紹中,我們已經學到賀知章活了86歲,十分長壽。

實際上,賀知章就是在86歲這一年向唐玄宗告老,獲批後,得到了皇帝的贈字和禮物,甚至因為當過皇太子的老師,還收獲了皇太子率百官為他餞行。可以說是衣錦還鄉的典範了。

回到家鄉的賀知章并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興奮。或者說,他一開始是很期待很興奮的,從37歲考中狀元離開家鄉,到86歲回來,由于交通不便,他已經闊别家鄉五十載了。但是很快他的興奮就被冷水澆熄,故鄉還是原來的樣子,但是故鄉的人已經不是他熟悉的那些人了。

古詩詞學習第四講(10分鐘古詩課7)1

(2)回到《回鄉偶書》

首句“少小離家老大回”,直接點明了整個事件,用語簡單直白得就像口語。“少小”和“老大”形成鮮明對比。

第二句“鄉音無改鬓毛衰”寫出了第二個對比,家鄉的話仍然能夠熟練地說出來,但是說話的人已經從青年變成了白發蒼蒼的老人。

史傑鵬老師在書裡說,賀知章在長安做官50年,說的都是官話,家鄉話雖然不會忘記,但是應該已經不太熟練了,說不定表情達意還有生疏的地方。但是詩人自己覺得自己還是能熟練掌握家鄉話的。或者也有可能是為了寫詩需要,畢竟“鄉音無改”和“鬓毛衰”這樣的對比更加強烈。

第三四句是一個細節描寫“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兒童見了他卻不認識,笑着問他從哪裡來。

我之前确實能想象出這種被家鄉人當成外鄉人的難過,但是看了史傑鵬老師的解釋才發現其實這裡面有一種寫詩的反邏輯。

從常識看,兒童本來就不應該認識詩人,因為詩人離開家鄉的時候,這些兒童的爸爸說不定都沒有出生呢。但是詩人寫詩的時候就是要“無理取鬧”一下。

“這種理所當然的不認識,在敏感的詩人心裡,卻掀起一陣波瀾。他會想,我說家鄉話呀,是他們的祖輩呀,他們怎麼能不認識我,怎麼能把我當外人。”

詩人為什麼會這麼敏感呢?因為本來該認識他的人可能都不在了。賀知章活到86歲,可“人生七十古來稀”,他當年的小夥伴、當年熟悉的長輩同輩可能都早早去世了。

“思鄉的本質是思人,我們對故鄉的美好回憶,其實都跟人有關。”

如果熟悉的人都不在了,故鄉還是我們記憶裡的那個故鄉嗎?賀知章看着不認識他的兒童,突然發現他已經不再屬于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古詩詞學習第四講(10分鐘古詩課7)2

(3)聯想到另一首回鄉的詩:《十五從軍征》

書裡提到了漢樂府裡有一首詩,《十五從軍征》,講的是一個老兵15歲被抓丁,過了65年才回鄉。賀知章畢竟是衣錦還鄉,這個老兵則是真正的天地茫茫無處歸。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裡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窦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饴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我記得曾在新京報書評周刊的公衆号裡讀到過《離鄉的宿命:曾以為是暫時離開,後來卻再也回不去》這篇周末讀詩文章,裡面也寫到了《十五從軍征》和《回鄉偶書》這兩首詩。

人們回到故鄉,看到故鄉的風景依舊,似乎穿越了時間,遇見從前的自己。

古詩詞學習第四講(10分鐘古詩課7)3

古詩詞學習第四講(10分鐘古詩課7)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