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說到古人的學習時,形容詞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現在就來看一下功成名就的大書法家們,以前都是怎樣勤奮練習書法的吧。
計賺名書
黃道周是明末著名書法家,節義千古尢為人樂道。
傳說漳州有個黃梧,聲名狼藉。有 一次,他想請黃道周為他新建的“上公祖廟”題匾。黃道周厭而辭之。黃梧就賄賂黃道周的婢女,許其“若得一字,酬以千金”。
婢女故意在黃道周面前苦練書法,黃道周見其“廟”字寫得不好,就寫了一個讓她臨摹,婢女随後即偷偷地把“廟”字送去領賞。過幾天又如法炮制,得到了“祖公”兩字,又一天練“上”字時,黃道周聯想起來恍然大悟,便把婢女解雇了。婢女無奈,隻好暗自冒充黃道周的筆法寫了個“上”字交去塞責,以緻做好的“上公祖廟”匾額十分别扭。
入木三分
晉代王羲之,字逸少,是世上難得的才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在父親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筆說》,就偷來讀。不到一個月,書法便大有長進。
晉帝當時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闆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闆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迹一直印到木闆裡面去了。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歎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啊!雖然這個傳說本身有些誇張,但是用以比喻書法功力好和分析問題透徹卻十分貼切!
羲之換鵝
書聖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态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
有一次王羲之出外遊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的,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隻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黃庭經》,便将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筆冢
智永禅師為隋、唐間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因非常用功練習書法,用壞的毛筆都棄置在大竹簍裡,經年累月之生,積了五大簍,于是他自己作了銘文,并埋葬了這些筆頭,稱為筆冢,可見得他愛書惜物的襟懷。
歐陽詢學“二王”書法
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特别喜愛“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隻要看見王羲之父子的墨迹就買回來學習研究。
一天,他看到一本王羲之傳授王獻之的《指歸圖》,不惜花了很多錢買了回來,放在家裡天天觀賞研究,常常高興得整夜睡不着覺。他整整學習研究了一個月,直到他懂得《指歸圖》的精髓為止。
歐陽通苦學父書
歐陽通,字師通,是歐陽詢的第四個兒子。
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徐氏教導他一定要學習繼承父親的書法。她怕兒子懶惰,不肯學書法,就時常給些錢讓歐陽通去購買父親遺留下來的墨迹,歐陽通買了這些墨迹後,就好像得到寶貝一樣,刻苦地學習、臨摹,下決心使自己的字也能像父親一樣有人購買收藏。
經過很多年的刻苦學習,他果然繼承了父親的書法,人們稱他們父子二人的字為“大小歐陽體”。
懷素種芭蕉學書法
唐代大書法家懷素和尚的草書寫得很好。他從小就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練字,從不氣餒。
懷素少年時家境貧寒,被家人送到寺廟裡當和尚混碗飯吃。可是生性好學的懷素在誦經之外,十分喜愛書法。師兄看懷素如此喜愛書法,便送他一支毛筆。懷素就采摘芭蕉葉當紙,用鐵鍋下面的煙灰和上水當墨汁研習書法。
後來,懷素為了用芭蕉葉練字,便在園外大量栽種芭蕉。到了冬天,懷素還找來一塊厚木闆做成漆盤,在上面寫了擦,擦了寫,天長日久,竟然将漆盤擦通了。
掘墓偷藝
鐘繇是東漢末年人,他對于書法學習非常的執着熱衷,幾乎已經到達癡狂的地步。據說他曾經在抱犢山讀書,為了練習好書法,将山中的石頭、樹木都寫成了黑色。
韋誕也是當時一位書法家,據說他手頭有東漢大書法家蔡邕的“筆論”,因此他的書法水平非常高,當時人都推崇他的書法,認為是當朝第一書法家。鐘繇想向韋誕借閱這本“筆論”,但韋誕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絕,鐘繇氣得捶胸嘔血,幸虧曹操用五靈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韋誕過世後,鐘繇便派人從墳墓中挖出那本書,反覆研究,終于了解用筆的奧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