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的群體結構是指田間生長着的大豆群體作為一個整體在 空間的配置狀态。群體結構包括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方面是指群
體各個部分的垂直構成狀況一 垂直結構;另一方面是指群體植 株個體的數量及其分布格局,即平面結構。
一大豆群體的垂直結構
大豆群體在垂直方向上可分為3個層次,一是光合層,主要是葉片的層次分布和覆蓋程度;二是支撐層,主要包括主莖、分
枝,其作用在于支撐葉片,使之最大限度地接受光能,同時起輸 導作用;三是吸收層,包括大豆的根群,其主要功能在于吸收水 分和養分。
葉面積的層次分布是大豆群體結構的要素之一,董鑽等以大
豆品種開育号為例,研究葉面積層次分布時發現,大約75%以 上的葉面積在上層,另外大約25%的葉面積在中層,至于下層鮮 少有葉片。這樣的葉面積分布對于日光向中、下部透射是極為不
利的。大豆不同生育階段群體葉面積的立體分布狀态。
在大豆生育 前期,群體的光合作用系統隻是由主莖低位葉片所構成。葉片主 要分布在播種行上的空間,因而群體内部特别是行間上面的空
間,葉片接受陽光充足。到了開花始期,随着低節位側枝的出 現,群體的光合作用系統已由主莖葉片和低節位側枝上的葉片共 同構成,但二者所占據的空間有所不同 主莖葉片主要分布在上
層,側枝葉片分布偏低,此外,主莖葉片主要占據行上的空間, 側枝葉片則多伸向行間的空間。
群體内的相對光強已大為降低 5%〜80%,而後,随着群體高度升高,葉層厚度增大,低節
位葉片依次枯死或脫落,低層部位形成了空隙,群體的光合作用 系統葉層擡高。頂部葉片已處于結束生長期。由于高節位側 枝群的相繼長出,它們的葉片又補充到光合作用系統中來,成為
其構成因素。
此時,葉面積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已經相當均勻 了,行内和行間的葉面積差異已不太顯著。
二大豆群體的平面結構
群體的平面結構指的是單位耕地面積上個體的數量及其分 布。在自然植物群落中,各個植物種個體數量的多少叫做多度。
而在作物群體中,某一作物單位面積上個體數量的多少叫做密度。
單位耕地面積上株數的多與少對群體結構有直接的影響。植株少了,群體稀疏,葉面積指數小,盡管個體生長發育良好,群
體很難布滿地面和空間;植株太多,群體密集,葉面積指數過 大,株間郁閉,單株開花數也顯著減少。進一步的觀測還表明, 根群的分布也受密度大小的影響。
群體稀疏時,根群橫向伸展較
寬闊,向土層深處伸展相對較淺;群體密集時,根群橫向伸展受 到限制,趨于向土壤深層伸展。群體密度的大小,關系到大豆植 株對陽光和地力的利用程度,關系到土壤生态容量是否相适應。除密度外,影響大豆群體結構的另一因素是植株在田間的分
布格局,即配置方式。
在單位耕地面積上株數相同的情況下,植 株營養面積的标準差大,會直接影響大豆植株營養面積和空間的 合理分配,占據較大營養面積的個體因發育較好所增加的粒重,
彌補不了占據較小營養面積的個體因受抑制所減少的粒重。同時 營養面積的标準差大,還會造成株高和底莢高度變異系數加大, 給收獲帶來困難和損失。
三大豆群體産量的積累
大豆群體一生中,生物産量的積累過程大體上呈指數分布。 從出苗至分支為生物産量的指數增長期,從分支至鼓粒是直線增
長期,随後進人穩定期。在穩定期内,生物産量不再增長。這是 同化物由營養器官莖稈、葉片、葉柄向子粒轉移的階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