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愛’是彼此間的,并不隻是人類在寵愛動物,動物也在寵愛它們的主人。”
——導演楊子
《寵愛》是近年來國産寵物電影的高光時刻,有新意有創意,寵物們演技出神入化,萌到讓人不禁想隔着屏幕摸摸小家夥們。
片中有6個故事,每個故事裡都有一個可愛的寵物。
“在動物這個層面絕不能掉鍊子,一定要找到最好的,我最想合作的。”
導演楊子特意邀請了《忠犬八公》電影的動物團隊指導。
6隻小動物萌則萌矣,讓它們乖乖的上陣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馴獸師、演員、導演、場地人員的一衆配合,雞胸肉、小魚幹、肉酥不能停,才拍出了萌寵們的最佳時刻。
個人最喜歡的是李蘭迪和高銘這段親情故事,非常真實地反映了當下中國家庭父母與子女的相處困境。
子女與父母間的溝通障礙:愛難開口高銘(于和偉飾演)是傳統的中國式父親,沉默、堅硬,将對女兒的愛默默埋藏在心中。
高萌萌(李蘭迪飾演)是留學在外的新觀念少女,和父親正好相反,敢做敢為,說話直來直去,不喜歡繞圈子。
女兒回歸再出發之際,也是呼噜離開之時。
高銘很喜歡呼噜的陪伴,舍不得它離開,故而開啟了搞笑的留貓大作戰,将家中弄的一團糟,把種種鍋都甩給呼噜。
父女間不知道如何好好地交流,他們的日常話題是圍繞着貓咪打轉,這也是國内許多家庭的情況,親子間想要溝通卻總是以争吵收尾。
在父親口中,貓的名字是接地氣的呼噜,在女兒口中,貓的名字是洋氣的安吉拉。
這代表了兩方不同的觀念,一方老派守舊,一方新潮激進。
看家中房屋狀況,高銘是有錢有産的成功人士,日常思維清晰辦事利落,可是面對日漸長大的女兒,卻沒辦法正常溝通。
高銘想要将呼噜留下,又擔心女兒不開心,不能坦率地進行正面溝通。
“大人不說實話,各種繞,活着多累啊。”
高萌萌不理解父親迂回兜轉背後的愛,大剌剌地說出了内心的想法。
父親怕女兒把呼噜帶走後就不再給他打電話,局外人的我們看來,這種想法既好笑又心酸。
他小心翼翼的模樣,她滿不在乎的模樣又是多少處在青春期父母與兒女之間的真實寫照。
青春期是一個反叛的階段,青少年認為自己已是大人,但現實中卻受到種種限制和制約,故而青少年借小事違抗權威而最大限度釋放自我。
青少年更喜歡與同齡人在一起,與父母之間不再是幼年時親近的關系。
高萌萌和高銘也是處在這矛盾的時期,因為父母婚姻破裂,女兒心中對父親一直有難以解開的心結。
女兒想要家之外的整個世界,父親卻隻希望女兒過的開心快樂。
高銘雖然在女兒面前不善言辭,但為女兒混在一群少年人中追星,用力喊着自己對不上臉的明星名字,這場景又爆笑又落淚。
高萌萌在機場看到了要求的簽名,才明了父親深厚的愛,和父親在機場相擁相泣,開啟了父女之間理解溝通的一扇門。
多一些愛的溝通,才能讓愛在最親近的人之間流動。
插句題外話,俗話說大橘為重,《寵愛》裡的橘貓可不是一般的貓咪。
它來自大洋彼岸,是好萊塢名貓Gonzo,最出名的角色是《驚奇隊長》裡的噬元獸。
演技被衆人稱贊,被稱為最會演戲的貓咪,屬于奧斯卡貓界熱門人選。
城市中看不見的人群和流浪狗如今的城市是孤單的,特别大城市中更加明顯,大量流動人群出出入入,鄰裡間越來越陌生,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大。
外賣員、快遞員、保安等像是隐形的人群,他們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了便利,他們是快速時代的工具人。
大家八成叫不出常見的快遞小哥名字,也很少會在接到快遞時說一聲謝謝。
他們通常是孤零零的,看過一幕幕溫暖的家庭日常,在人群中穿過,卻留不下一絲印記。
外賣員阿德(郭麒麟飾演)便是這樣一個孤單的象征,他在高檔小區送外賣,來來往往間,最熟悉的卻是一隻流浪的梗犬。
阿德是單身人士,流浪狗也是無家之狗,他和它惺惺相惜、一見如故。
阿德牽挂着它,給它帶吃食,給它起了一個又一個溫暖有愛的名字,煤球、旺财、總裁CEO,裡面寄托着阿德對它、對生活的美好期望。
後來得知它叫巴頓 ,是曾經郵遞員的狗,後來郵遞員生病,它則不知經曆了多少悲慘的事情,對人充滿防備,可還一直忠心耿耿的等着主人的出現,期待着再也回不來的郵遞員。
導演楊子表示:
“影片裡面有寵愛,但是缺少一個渴望被寵愛的情感狀态。我們的主題是陪伴,所有的故事都是已經在陪伴或者是一個陪伴的轉換,但是缺少了那些無人可陪的人,我需要給這種空白的人一個共鳴點。”
巴頓和阿德的故事便代表着這些孤單的、無人可陪的社會邊緣人群。
人和人之間的戒備被這隻流浪狗打破,影片最後,六個故事中的人們聚集到一起,紛紛趕來避免巴頓遭狗肉館毒手。
衆人一心聯合起來,溫暖的“寵愛”消除了陌生人間的隔閡,大家一起為了巴頓而努力奔跑。
通常這種多個故事串燒的類型電影很難出彩,《寵愛》卻讓人眼前一亮。
這不單單是一部寵物電影,它通過寵物串聯起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愛情。
當然某些故事略顯生硬,但瑕不掩瑜,依舊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暖心電影。
萌點笑點淚點一應俱全,這部合家歡類型電影是愛貓愛狗人士必撸的國産佳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