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過久了,拿什麼“憶苦思甜”?
麻 辣 風 趣 聊 曆 史丨财 經 視 角 說 金 朝
這是一個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時代。即便很多年輕人天天把“窮”挂在嘴邊,其實也是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沒有經曆過物資匮乏年代的他們,可能很難理解真正的貧窮,也很難理解老一輩們的節儉。曾有社交網站面向90後做了一項關于“勤儉”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近七成90後都認可“粒粒皆辛苦”,但能做到不剩飯菜的卻不足一成。而在日常消費上,四成90後認為“能省不如會花”,更有近兩成覺得“人生苦短,要對自己好一點,該吃就吃,想花就花。”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是人一旦過久了好日子,就很容易忘卻這一切的來之不易。但是正如李商隐的那句詩,“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大到一國,小到一家,若想長久富足,就切不能忘了這個老祖宗傳下來的道理。
金世宗開節儉之風
金朝第五任皇帝金世宗是深知這一道理的。盡管到他手裡時,金朝早已度過了艱難困苦的創業期,但他一上位,還是把“節儉”二字刻在了每一項規章制度中。
他反對大興土木,無論遷都前還是遷都後,都沒有大規模營建宮室。逢年過節,他三令五申禁止各地進貢寶物。節慶期間,宮中不可張燈結彩,不可征發勞役。他還規定,無論朝野,衣服上都不能用金線……在這種節儉樸素的氛圍中,金朝登上了自開國以來的國勢巅峰。
一個處于王朝中期的皇帝,為何能對節儉之事如此重視?
這或許跟他早年的經曆有關。不同于那些長在深宮、受盡寵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皇子皇孫,金世宗很早就體驗過生活的不易。他十三歲喪父,随後母親出家,家族勢力急轉直衰。盡管作為皇室子弟,尚不至缺衣少食,但他也不得不去扛起更多家庭的重擔。到了青年時代,他又遭皇帝海陵王的猜忌和打壓,被調離朝堂。此後數年,他輾轉各地,做過會甯牧、中京留守、燕京留守、濟南府尹、西京留守、東京留守等。長期紮根地方,讓他對民間疾苦有了更多真實深切的體會。
一個人隻有理解什麼是“苦”,才會對“甜”倍加珍惜吧。
以身作則
金世宗号召全民節儉,他自己身先表率。
你很難想象,作為一個皇帝,他的衣食住行都極盡節省。
尤其在吃上——他常年隻吃四五種菜品,哪怕吃膩了,也不允許增加品類。而且每頓飯,他都是吃多少做多少,做多少吃多少。有一次公主趕在飯點兒來了,竟然沒有多餘的飯給她。為了節省糧食,金世宗甚至還控制飯量,有一次對大臣們說,自己現在的飯量已經比即位之初“十減七八”。
有大臣看不過去,對他說,您是天子啊,何必這樣對待自己?金世宗說:“已經滅亡的遼國,從前每天屠宰供吃的羊三百隻,難道他們能全部吃完?隻是白白傷害生靈罷了。他們以身作惡而卻追求口福,有什麼好處呢?朕雖然處在至尊之位,每當吃飯的時候,常常挂念尚有貧民在挨餓,這都是我的責任啊!”
在穿上,金世宗能一件禦服穿三年而不換,直到洗破了才會換新的。
在住上,金世祖不允許興建或修繕宮室,不允許幕帳上有塗金裝飾。
出行時,一切從簡,不允許興師動衆,不允許驚擾百姓。
金世宗的娛樂生活也相當克制。晚年,他有一次宴請宗室和大臣,心情大好,對衆人說了這樣一番話:“朕平時不飲酒,今天卻很想醉一回,像這樣的歡樂也不容易多得啊。”宗室婦女以及群臣故老依次起身跳舞,上前敬酒。金世宗卻讓他們歸位,自己為大家唱了一首歌,歌詞大意是說王業艱難,繼承不易。唱到“慨想祖宗,宛然如睹”時,他慷慨悲痛,激動異常,聲淚俱下……
教育子女
金世宗不僅自己克勤克儉,還十分注重對子女的節儉教育。
皇子們有任何奢侈腐化的苗頭,他都會立即撲滅,并且見縫插針地訓導他們。
太子的大管家(詹事)向金世宗請示增加東宮的管理人員以及各種陳設,金世宗說:“東宮各司局人員自有規定的數額,鋪張陳設都已經很完備了,還有必要增加什麼嗎?太子在富貴環境中生長,本來就容易變得奢侈,你們可不能由着他啊。朕自從即位以來,穿衣服及禦用器物,幾乎都是沿用舊的,去把朕的意思告訴太子吧!”
後來,金世宗親自駕臨東宮,對太子說:“吾兒在皇儲的位置上,朕為你籌措天下,應當不再有經營的事。你隻有不忘祖宗純厚之風,以勤修道德為孝,明信賞罰為治而已。”
有一次,太子和親王們陪侍金世宗用膳,金世宗訓導他們說:“大凡資用應當力求節省,如果能有節餘,可以周濟親戚,不要随意浪費。”接着他拿自己的禦服舉例說:“你們看,我這衣服已經三年不曾更換,還挺完好,你們應當了解這些。”
又一次,金世宗對宰相說:“兒子們入宮當侍奉時,當他們笑語娛樂之際,朕必須深沉靜默,用嚴肅的态度面對他們,讓他們知道朕有教育訓誡的意思,這會使他們心懷敬畏、小心謹慎,從而少犯錯誤。”
可見,在兒孫的作風引導上,金世宗的态度十分嚴肅。他清楚,節儉意識是需要從小灌輸的。否則,一旦養成了奢侈之習,将來就很難改變了,正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棘輪效應”,它是指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後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調整,而難于向下調整。人們易于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費,但很難随着收入的降低而減少消費。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過久了好日子,便很難再回到克勤克儉的狀态。
老一輩人經曆過缺衣少糧的困難時期,懂得隻有節儉才能度過災荒,所以對他們來說,“節儉”不僅是一種生活觀念,更是一種增加安全感的途徑。所以未來即便過上了好日子,他們依然常常憶苦思甜,對物欲保持一份克制。
但是對于生在富足年代的孩子們來說,他們可能無“苦”可憶,在消費主義的刺激下,他們甚至會對“節儉”形成一些偏見。
其實,“節儉”不是什麼老古董,而是一種最聰明的生活方式。節儉不等于摳門,摳門是該花的錢不舍得花,而節儉是該省的錢不浪費——永遠把錢、把資源用在刀刃上。
波斯詩人薩迪有段很樸素的表述:誰在平日節衣縮食,在窮困時就容易度過難關;誰在富足時豪華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于饑寒。
千百年來,這個規律,從未被打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