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這麼一句話
“沒有金剛鑽别攬瓷器活”
這話說的其實是一個行當——锔瓷匠
在中國古代素有五流丹青六流匠
過去從事這份活的都挑着擔子走街串巷
在那個物質匮乏的年代
東家修個盆,西家锔個碗
靠着手藝養家糊口
時至今日物質不再匮乏
今天的人更習慣換新,而不是修舊
手藝人雖還在,但更多的卻成了守藝
他們堅守着内心那一絲的惜物之情
把對器物的留念傾注到每一片破損的殘片上
我們故事的主角,正是這麼一個锔瓷的守藝人:陳繼鑫。他是滇南陶韻的一個普通員工,從事紫陶也有些年頭,大家都叫他老陳,然而修壺锔補這個活并非他的老本行,在不惑之年的他,在工作之餘潛心研習,終有所成,掌握了這門古老的技藝。老陳說:“這麼些年來看到摔碎的紫陶,想起背後做陶人所付出的艱辛,總是惋惜,自己又是個愛動手捯饬的人,因此結緣”。
老陳年輕時也是個手藝人,他以前做的魚竿絞盤,還是有很多朋友青睐。正是有這樣一雙不算笨的手,有點底子,學起锔瓷修補來也還算有悟性。這期間他請教了很多這方面的老師,也在他人的基礎之上自己不斷琢磨,試驗過很多工具和材料。在不斷摸索探究中總結出了自己獨有的一套技法。
說起如何修複破損的紫陶壺,老陳很樂意與人分享:目前他主要還是以金繕、锔釘、包邊、三門傳統的方法來進行修複。
金繕:
指的就是用傳統大漆對破損進行粘補,金繕時首先觀察破損的殘片的裂紋走向,在破損的殘片邊緣處塗上預先制備好的大漆(也稱土漆,是一種樹脂粘合漆,純天然對人體無毒無害),将殘片拼接粘合修補平整,再用繩子将其固定,放置在自制簡易蔭箱内,保證相對穩定的溫度濕度,至少需要十天方才晾幹。之後再用金粉塗抹到大漆粘接處,再刷上最後一道罩金漆,自然晾幹,清洗之後方才算完工。
将大漆與糯米粉調和塗抹在裂縫口邊緣
将兩塊殘片粘合之後,用繩子綁牢,放置到蔭箱待自然晾幹
最後塗抹上罩金漆,保證整體美觀
锔釘:
指的是用锔釘将兩塊碎裂的殘片拉攏固定。锔釘之前先觀察破損處的裂紋走向,用筆在裂紋左右兩邊标記出打眼位置,用帶金鋼鑽頭的電鑽在标記位置處打出眼孔。再用銅絲敲打折彎成C字型锔釘,适當打磨锔釘,将锔釘釘入打好的眼孔裡,用小錘擊打锔釘,使其牢固。最後在锔釘位置邊緣塗抹蛋清,使得邊緣縫隙得以密封。
截取銅絲,将其敲打成c字型釘狀
锔瓷用的釘非常細小
用金鋼鑽頭在破損邊緣兩邊鑽出孔
把锔釘嵌入預先打好的孔中,敲擊使其牢固
包邊:
這道工藝主要是對蓋子口延,壺嘴、壺把、破損的修複,用銅片把這些地方的破損處嚴實的包裹起來,起到一個箍緊、遮醜的作用。
這三種方法,老陳操作起來看似得心應手。但并非易事,這門手藝是絕對的細活。一個锔釘的大小還不及一顆米粒,一個鑽孔往往隻夠塞個芝麻。而細活總是慢工才能出的。老陳做活時一絲不苟,不言片語,每次一坐下來就是三五個小時。
而放下工作,放下工具的老陳,生活中卻是一個樂呵呵的人。沒了修壺時的那種一本正經。他用另一種“專注”去面對生活。老陳做得一手好菜,釣的一手好魚,愛喝茶,愛養鳥,他家的八哥被他調教的張口就能跟你唠嗑。他愛動手也愛動腦,不大的居室被他裝點的格外溫馨,他把很多不起眼的廢物變成了寶貝。很多他修壺的工具也都是他自己親手制作的。他珍惜他的幸福生活,也珍惜身邊任何一件物品。他說既然陶瓷難免破損了,那就得用貴重的金屬,精細的做工去彌補殘缺,盡善盡美才是這門手藝的靈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