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似乎是“理性”的象征,可是數據中同樣暗藏着深不可測的謊言。
作者| 扣小米
源自|社會學吧
數字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碰到的符号,是一種全世界每個國家都通行的語言。以數字為基礎的數學更是所有自然科學的基礎。有了數學的表達,一門科學才算是能夠精确推導、理論緻臻完善。
但是數字在改變世界的同時,也蘊藏着巨大的陷阱。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曾經在《我的自傳》一書中寫道:“數字經常欺騙我,特别是我自己整理它們時。針對這一情況,本傑明·迪斯雷利的說法十分準确:‘世界上有三種謊言:謊言、該死的謊言、統計數字。’”(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lies: lies, damned lies, and statistics.)
1955年,美國作家達萊爾·哈夫(Darrell Huff)出版了《統計數字會撒謊》(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一書,該書用大量生動有趣的實例揭露了當時美國社會中一些利用數字和數據造假的現象,引起了極大反響,并且後來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書中提出的統計陷阱的例子,比如樣本選擇偏差、平均數的選擇以及相關性的濫用,在現今的生活中仍然十分常見。
達萊爾·哈夫的這本經典著作給了我們很多啟示,統計數字看似客觀公正,但背後其實隐藏着很多秘密。不過,由于《統計數字會撒謊》一書出版時間較早,書中描述的數據造假現象如今已經出現了新的變化。同時,随着技術的進步、學科的發展,以及各學科之間的融合,最近幾十年出現了不少新的研究領域,比如大數據、機器學習等。在如今數據量膨脹的時代,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的方法越來越多樣,而數據中蘊含的陷阱也越來越多。
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變革不僅體現在政治領域,還體現在我們的觀念和行為上。2016年一個個重大事件中,“情緒”代替了“真相”,“感性”代替了“理性”,事實被謊言包裹得越來越嚴密。《牛津英語詞典》将2016年的年度詞彙授予了“後真相”(post-truth),而德國人也十分巧合地把年度德語詞彙給了postfaktisch,同樣是“後真相”。整個世界似乎都進入了“後真相時代”,在這個時代,人們為了引導公衆情緒,可以罔顧真相,扭曲事實。
2017年1月10日和11日,即将離任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和新任總統特朗普分别在芝加哥和紐約與公衆見面。奧巴馬回到了他政治生涯開始的地方,發表了告别演講。奧巴馬在演講中感謝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說到動情之處不禁流下了淚水,此情此景既感人又溫情。而到了特朗普那邊,完全是畫風大變。那是特朗普競選成功以來的首次新聞發布會,可在這次發布會上,特朗普本色盡顯,猛烈攻擊軍工、汽車制造等行業,場面劍拔弩張。更讓人驚訝的是,當CNN記者想要提問時,特朗普直接拒絕,雙方發生了語言上的沖突,特朗普更是直接斥責對方:“你們(報道的)是虛假新聞!”(You are fake news!)
“虛假新聞”(fake news)這個詞是美國大選以來一直備受關注的話題。根據美國情報部門的調查,在剛剛過去的美國大選中,大量虛假新聞,特别是網絡新聞,擾亂選舉秩序,誤導民衆,影響選舉結果,并且情報機構懷疑俄羅斯政府參與其中。特朗普之所以斥責CNN,正是因為後者曾撰文披露俄羅斯掌握了特朗普不可見人的黑料。
許多人把矛頭對準了社交平台facebook,指責其縱容虛假新聞在網站上傳播而不加幹涉。作為世界上使用範圍最廣的社交網站,一條新聞在這裡的傳播速度和影響範圍要高于任何紙質媒體。
不過,facebook本身并不創造新聞,那些影響美國大選的虛假新聞,居然很大一部分來自東歐國家馬其頓的一座小城Veles。在這裡,編造假新聞已經成了一門生意,很多人的工作就是每天在網上憑空寫一些假新聞,然後傳播出去。他們當然不是懷有操縱政治的陰謀,而隻是賺些養家糊口的錢。網站依靠這些聳人聽聞的假新聞賺取流量,增加廣告收入。就是這麼簡單的邏輯鍊條,卻一不小心間接地改變了世界。
不僅政府批評媒體的不實報道,不少民衆也指責媒體受到政府的控制,有選擇性地播報新聞。在德國,這類為政府宣傳虛假信息的媒體被稱為“謊言媒體”,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近些年來開始被極右民粹組織頻繁使用。
媒體被看作社會公器,記者更是被看作社會的良心,可如今,他們卻遭到了政府和(極右)民衆,傳統政黨和民粹政黨的同時攻擊。2014年德國出版了《被收買的記者》(Gekaufte Journalisten)一書,作者在書中披露了大量關于德國記者如何被當事人收買而報道不實新聞,以及政客、情報機構和商人如何操縱媒體的内幕。作者在書中明确點出了上百個涉嫌操縱輿論的人員,以及多個知名媒體機構和國際組織的名字。這本書還爆料,情報機構的人員居然可以堂而皇之地在一家德國主流報紙的編輯部内撰寫他們所需要的文章,然後以某位知名記者的名義刊登見報。作者更是斷言,三分之二的記者都是可以被收買的。
很難講到底是先出現了謊言媒體,才導緻我們進入了後真相時代,還是後真相時代孕育出了謊言媒體,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二者的結合如此“契合”,以至于真相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正處在一個情緒比真相更重要的時代,人們沒有耐心去探究事情的原委,不管是2016年的英國退歐公投還是美國總統大選,各種虛假新聞無時無刻不在撩撥着選民的情緒:“退出歐盟可以每周為英國節省數億英鎊的開支”“調查希拉裡的FBI探員被爆死于公寓内”。投票選舉期間,這類新聞在網絡上流傳甚廣。然而,這些新聞事後都被證明要麼數字是杜撰的,要麼是以偏概全。
很多人把假新聞泛濫怪罪在互聯網身上,認為正是互聯網的發展,使得制造新聞和傳播新聞的成本變得越來越低。在享受網絡帶來的豐富信息的同時,我們卻漸漸發現,自己離真相越來越遠。一個公共事件發生後,手機上立馬能接到數條推送,過不了幾個小時,上百篇“深度分析”就會把我們包裹起來:公衆号、朋友圈、微博……
現在IT技術越來越發達,能夠獲取的數據量越來越大,擁有了用戶信息,媒體可以很精準地推送給用戶他們最感興趣的新聞,網站可以為每位用戶提供定制的消息。然而可悲的是,我們卻總是迷失在信息的洪流之中,假新聞配合假數字,我們根本抓不住真相的尾巴。
我們正處在一個情緒比真相更重要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探究事情的原委和證據,而是先通過指責和謾罵宣洩情緒。這也是一個流量比事實更重要的時代,本來一件還存在諸多疑問的事情,媒體卻很“樂意”把它寫成非黑即白,直接告訴讀者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因為這樣才能成為熱點話題,才能帶來點擊率。幾個大V随手“轉發”,民意立刻洶湧而來,你要麼就紅了,要麼就是被釘在了恥辱柱上。可是在“後真相時代”,真相到底是什麼?數字到底是精确的表達,還是謊言的制造者?
或許這些媒體與那些炮制虛假新聞的馬其頓人一樣,并沒有去颠覆社會的野心,這麼做隻不過是為了掙錢養家糊口。這些媒體平台或許也和facebook有同樣的理由:我們隻是平台,隻負責分發,虛假新聞又不是我們寫的。可是,正是這一層一層的“無意”,縱容了虛假新聞和數字陷阱的盛行。
不過,虛假信息也絕不是今天才出現,任何壟斷信息源的媒介或平台,都有控制新聞和輿論的能力。如今,隻不過是換了個“信息的守門人”,因為互聯網來了。我們期待着互聯網帶來“去中心化”,期待信息不再隻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可是未曾想,那些掌握流量和信息分發渠道的互聯網平台,卻擁有了讓當年傳統媒體都難以企及的“權力”,他們影響甚至決定了我們平時看什麼、聽什麼、聊什麼,甚至是想什麼,而且他們的影響跨越邊界,不分種族。在這個時代,數字不僅是向外傳遞出的信息,同時還是各行各業迫切追求的“寶藏”。“大數據時代”,數字不再隻是一個個枯燥的計算工具,而是能描述世間萬事萬物的神奇符号。信息流和數字流,它們不僅影響着我們的生活,也在深刻地改變着我們的思想。可是,當數字變得越重要,人們的生活都被數字連接起來,數字所帶來的風險也就越大,用數字來說謊所造成的後果也就越嚴重。
人們的個人信息源源不斷地彙入到互聯網企業的手中,這些信息雖然隻是由一些數據流組成,但卻可以準确地反映出用戶的各種形象、喜好,企業可以極其精準地為每位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這個時代的人是幸福的,可以體驗到以前從未有過的便捷生活,但是另一方面,信息安全也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身邊經曆的謊言事件越來越多,騙子的騙術也越來越高超,原因正是我們的個人信息太容易被洩露,所有這些被非法掌握的信息,最後串起來就能夠勾勒出一個個個體。
在各種各樣的社交媒體上,我們每天都會收到各式各樣的文章,其中許多都起着聳人聽聞的标題,然而内容卻多以編造的謠言為主。在一個依靠流量的時代,文章的質量已經是次要的了,吸引眼球才是最關鍵的,所以我們就能夠看到各式各樣生拉硬拽的“因果關系”,添加一些看似合情合理的數字輔助,或者是直接對數字做手腳。數字被布下了各種陷阱,數據成了欺騙的手段。
但其實,數字本身不會說謊,數字隻是一個信息載體,說謊的其實是使用數字的人。數字既可以拿來解釋客觀世界,也可以用來曲解事實真相。用數字撒謊的方法多種多樣,不一而足,本書将嘗試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分析常見的利用數字說謊的現象,同時結合一些常見的例子進行解析。
在大數據時代,數字和數字組成的數據成為最有價值的信息,人類擁有了以往從未有過的巨大信息量,一方面,信息量的猛增幫助人們更加深刻地理解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但另一方面,以數字化為基礎的各類新技術又在不斷地改變人類社會,有的時候這種改變讓人類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但有的時候卻讓人猝不及防。人類的工作崗位不斷地被機器所取代,信息安全不斷地受到威脅,這種數字化帶來的挑戰也成為“數字陷阱”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曆代科幻電影都樂意将擁有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反叛人類當作主題,想象着這些被“數字”制造出來的機器是如何摧毀人類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前雇員愛德華·斯諾登曝光的美國國家安全局的“棱鏡計劃”監聽項目更是讓公衆了解到,人類是如何利用數字為自己埋下“陷阱”的。
相比于用數字造假,這樣改變社會結構的數字陷阱更加隐晦,但影響卻更加深遠。數字不僅影響我們的認知,也在影響整個人類曆史文明。
《數字原來會說謊》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2月
在大數據時代,數字被看作是巨大的金礦,變得前所未有地重要。人們可以通過一串串數字刻畫整個世界,甚至預測未來。但是數字卻永遠無法代替真實,現在數字和數據被濫用的現象越來越常見,特别是新技術的運用更是使數據從收集到處理,從可視化到信息表達,每個環節都存在用數字做手腳的機會,讓人防不勝防。不過數字永遠都是那些數字,說謊的并不是數字本身,而是使用數字的人,是數字使用者把數字變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本書将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分析常見的利用數字說謊的情況,并結合一些常見的例子,對現有的一些“數字陷阱”現象進行解析。
作者簡介:扣小米,經濟學博士,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院訪問學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