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的體重大約為80-120千克,屬于大型動物,然而大熊貓在剛出生時體重非常輕,隻有大約100g,不到母親體重的0.11%,而其他哺乳動物的新生兒體重,約是母親的3.8%。
為什麼大熊貓的幼崽體重如此之輕呢?
大熊貓體重《解剖學》雜志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研究發現大熊貓幼崽的頭骨發育不足,剛出生大熊貓的頭骨,沒有其他熊類成熟,這可能是它們的孕期較短,相關胚胎發育沒有完全成熟就出生的結果。
為了研究大熊貓幼崽為什麼體重如此之輕,科學家對其中兩隻夭折的大熊貓幼崽遺體進行了CT掃描,并根據掃描的結果重建了3D模型。
通過該模型,研究人員發現,大熊貓在剛出生時骨骼完全發育不全,大熊貓剛出生時的發育程度相當于人類剛剛發育28周的胎兒。
之所以會如此,可能是因為大熊貓受精卵着床時間過短有關。
我們知道,受精卵在受精之後,會在輸卵管以及子宮中漂浮數月,然後才植入到子宮壁開始發育。此時的胎兒會分化出胎盤與母親相連,母親會通過胎盤向胎兒輸送營養。
大多數熊科動物需要兩個月的時間在子宮壁上發育,而大熊貓則隻有一個月。也就是說,大熊貓着床時間較晚,因此發育不足。
一般情況下,哺乳動物會盡量讓幼崽發育成熟後才出生,這樣可以保證後代存活率。比如:長頸鹿的幼崽在半小時左右就會站起來,因為如果它們不能在剛出生後不久站起來,就有可能遭到老虎等食肉動物的捕獵。
這樣一來,如果生物發育不成熟時就出生,該物種就可能滅絕。
然而,大熊貓是個例外,雖然它吃竹子,但它卻擁有食肉動物的特征,牙齒足夠鋒利。再加上大熊貓生活的地區,缺乏大型食肉動物,而小型食肉動物又打不過大熊貓。因此即使大熊貓生育出發育不成熟的幼崽,也不會輕易滅絕。
隻是由于大熊貓的新生兒在孕期時發育相當不成熟,因此大熊貓新生兒的死亡率非常高,一般情況下一隻大熊貓每胎隻生1隻,如果生了兩隻雙胞胎,那麼大熊貓媽媽也隻會選擇其中一隻來撫養,這是因為大熊貓幼崽需要母親付出相當多的精力來照顧,單獨照顧一隻能夠提升幼崽的成活率。無論是在野外環境還是人工飼養模式,大熊貓會在胎兒剛出生後的2、3周,會寸步不離地照顧幼崽。
大熊貓的發育
大熊貓在剛剛出生時,身體會呈粉紅色,體表覆蓋着一層毛茸茸的體毛。
在幼崽剛出生時,大熊貓會寸步不離地保護着它們,移動的時候會将它銜在嘴裡。
大熊貓屬于哺乳動物,因此幼崽在剛出生時,母親通過母乳喂養幼崽。喂養完畢後,母親會舔舐幼崽的身體,據研究發現,這種動作可以幫助幼崽排便。
幼崽在剛出生時并未睜眼睛,此時它們與母親唯一的聯系便是叫聲,母親聽到叫聲後,會根據幼崽的需求回應對方。
大熊貓在出生1-2周後,長出黑毛的部分會加深,此時大熊貓雛形開始展現。
在出生4周左右,它們的眼睛、耳朵以及腿部等會長出黑色的毛發。
在出生6周左右,大熊貓幼崽會睜開眼睛。
在出生7-8周開始長牙。
出生3個月之後就會到處爬,為生存做準備。
大熊貓斷奶之後,仍會與母親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幼崽會跟着媽媽學習怎樣找食物,學習哪個部位的竹子最好吃,甚至通過觀看成年大熊貓的繁衍過程,為日後的繁衍做準備。
研究發現,如果大熊貓在未成年時學會怎樣繁衍,那麼長大之後的繁衍能力将會變弱,在野外環境下不容易留下後代,而在動物園中,飼養員會伺機安排它們多多觀看。
大熊貓的發情期非常短,每年隻有一次,每次隻持續3-4天,再加上大熊貓屬于獨居生物,野生環境下大熊貓數量稀少。等到雄性感知到雌性釋放的氣味時,大熊貓的發情期或許已經結束了,所以大熊貓在野生環境下繁衍數量較少。
總結
其實像大熊貓這樣在子宮内沒有發育成熟,在體外繼續發育的生物并不罕見,人類就是其中一個。人類之所以沒有發育成熟,是因為人類的腦容量較大,等待人類嬰兒發育成熟時,容易造成難産。
但是大熊貓為何在未發育成熟就出生,目前還沒有一個主流解釋,或許随着科學的發展,人類能夠解開大熊貓身上更多的謎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