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上國際交往的新起點,以數字化平台為中樞,不斷深化國際傳播内涵,構建涵蓋多元主體、多種文化、多重語境的中國特色國際傳播戰略體系,成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傳遞中國聲音的應有之義。在後疫情時代,系統論為國際傳播提供了新思維和新方法。
以系統論思維做好總體設計
國際傳播的本質在于分享信息、交流合作與建立共識。構建中國特色國際傳播戰略體系,可為數字全球化背景下形成内宣外宣聯動、多元主體協同、互聯互通互惠的中國特色國際傳播格局和世界交往格局提供借鑒,從而推動“全球交往體系”的建構和“可溝通的世界”的實現。
中國特色國際傳播戰略體系的總體設計需要系統論思維。系統論思維首先強調的是國際傳播戰略體系的差異化與整體性。差異化即每一個子系統都需要制定目标任務,整體性則強調各子系統間通過相互作用共同服務于國際傳播總目标。用系統論思維建構國際傳播戰略體系,就是要對國際傳播進行系統化、制度化的戰略規劃設計,使國際傳播涉及的主體、渠道、技術、信息、規則等要素圍繞總體戰略目标相互配合、發揮作用,實現傳播的有效落地并達成目标,進而服務新格局下的國家發展。國際傳播戰略體系涵蓋政府、媒體、企業、公衆等多元行動者以及國家外交、國際新聞、文化交流等多種交往形态,功能結構分化且複雜。為有效組織主體,有序完成塑造良好國家形象、實現中國聲音落地的任務,需細化國際傳播總目标,準确定位各主體角色及功能,建立動态平衡、系統協同的戰略體系。
以平等交往為指導原則,圍繞全球治理話語體系、全媒體國際傳播體系、全民文化交往體系三個層面,推進中國特色國際傳播戰略體系的構建。
重塑全球治理話語體系
當前,全球治理正面臨新問題與新挑戰,地區沖突改變着世界政治格局,沖突次生的糧食安全、能源危機等問題也持續影響着世界經濟和貿易。在這一背景下,我國國際傳播也正面臨多重困境。在政治層面,我國國際話語權與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并不匹配;在經濟層面,中美貿易摩擦的硝煙尚未散去;在文化層面,“走出去”的速度仍較緩慢,西方文化主導的局面依然存在。不僅如此,伴随着數字技術全面融入日常生産生活,國際傳播的行動主體、議題、渠道呈現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信息流動的不可控性日漸增加,交往規則被深刻重構,國家認同、民族認同等領域隐匿的諸多風險也開始顯現。
以上種種,召喚着我們必須從戰略高度統籌規劃全球治理話語體系的構建,幫助中國掌握全球治理中的國際話語權,實現國際傳播的轉型與升級。盡管當前世界仍深陷疫情困境,但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轉,多邊外交仍舊是中國國際交往的主線。全球治理話語體系應從國際交往出發,以多邊關系為主軸,由戰略目标、戰略主體、戰略渠道、戰略話語、戰略規則、戰略行動、戰略評估等維度共同構築。其中,組織平等對話、傳播共通話語、達成全球議題共治、實現成果共享,既是全球治理話語體系構建的關鍵目标,也對中國特色國際傳播戰略體系的整體構建起着基礎性作用。
中國特色全球治理話語體系的構建,首先需要以政府為中心,主動制造“中國話語”、提出“中國方案”。全球治理問題的中國方案輸出,涉及國際關系、國際規範等複雜問題,因此我國政府應積極打通各方話語的隔閡,建立政府、媒體、企業、專家等主體無障礙溝通的平台與機制。同時積極吸納世界各國力量,共同建設全球力量參與的新型智庫平台,提高全球議題設置能力。其次,推動各國政府間行動網絡的建立,促進中國方案的廣泛傳播。為提升全球對中國方案的認同,應通過政府間合作将共商共治策略廣泛傳播,促成中國話語與全球話語間的共識。
再造全媒體國際傳播流程
媒體建設是構建國際傳播戰略體系的基礎工程。當前,我國主流媒體雖已在多國建立駐外媒體機構、形成全媒體矩陣并依托全球社交平台發聲,但依然存在國際傳播渠道覆蓋不全面、與當地媒體合作不充分、内容定位缺乏特色等局限。全媒體國際傳播體系的構建需圍繞提升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的目标,聚焦渠道與内容的雙重突破,實現精準傳播。
全媒體國際傳播體系的渠道建設,需要從主流聲音影響與邊緣聲音到達兩個維度出發,建設具有強大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的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同時從技術層面達成中國聲音的全方位觸達。這需要依托中國實力雄厚的傳統主流媒體如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及其新媒體平台,也需要借助近幾年嶄露頭角的新銳社交媒體平台等。縱觀近年來的全球媒體布局可發現,科技助力媒體轉型已成為提升傳播力與影響力的重要舉措,無論是BBC主打VR内容,還是NBC創辦Peacock流媒體平台,科技公司與老牌媒體融合在推動一國聲音觸達世界各角落方面發揮的作用已經顯現。因此,在搭建全媒體國際傳播體系時尤應注重跨界合作,應适時調整傳播、科技、通信之間的關系與産業布局,建設國際智能媒體溝通平台。
全媒體國際傳播體系的内容建設,需要尋找差異化定位與文化對接策略。西方世界的價值觀及其對國際傳播的内容定義始終存在于國際輿論場之中,要想在西方主流媒體構築的國際傳播格局中傳遞中國聲音,我國媒體必須思考如何凸顯中國視角,提升媒體設置議程的能力,形成差異化報道風格、内容與形式。媒體落地需要文化支撐,國際傳播中的文化對接需要兩步走。第一步是語言對接,CGTN的阿拉伯語頻道、BBC在印度和西非推出的新聞頻道使用當地語言,都體現了媒體對國際傳播中語言精準對接的重視。第二步則是文化翻譯,既要考慮國際傳播對象的文化内涵,又不能缺失傳播者的文化底蘊。因此,我國媒體在國際傳播中應積極尋求與國外媒體及當地公衆的合作,在議題選擇、叙事方式層面均應充分考慮文化差異與文化對接的可能,實現中國價值與中國觀點的有效傳遞與接納。
傳播當代中國價值
交往是中國與世界産生聯系的底層邏輯,數字技術搭建了全球交往網絡,跨文化交流生态正在形成。構建符合全人類文明發展的多層次、多面向、多維度的全民文化交往體系成為未來國際傳播的應然走向。
全民文化交往體系基于全球社交平台,遵循數字媒體制定的新型交往格局與規則;立足民間這一主體,注重國際傳播自下而上的底層邏輯。民間的文化交往包括公衆個體、民間組織等的廣泛參與,是促使國際傳播由獨白過渡到對話的關鍵因素。全民文化交往體系依托當前主要國際社交服務平台,積極拓展中國科技力量助推的社交平台在全球範圍内的應用,精确定位不同圈層中的核心文化要素,以分享激發文化間交流興趣并達到認同,打造中國和世界文明與文化的知識共享地。
中國特色國際傳播戰略體系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表現為中國特色全球治理話語體系、中國特色全媒體國際傳播體系、中國特色全民文化交往體系三個維度構成的融合結構。其中,中國特色全球治理話語體系以政府力量為主要推動力,緻力于打造全球議題的中國方案,并在世界範圍内有效推廣。建立政府、非政府組織、專家學者、企業等聯通、協同的智庫平台,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聚焦全球治理,以平等對話為原則,就當前重要的全球議題共商共治,建設中國和全球戰略議題的集成空間,并形成各國政府間行動網絡,積極向國際社會傳播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中國特色全媒體傳播體系以媒體為主要抓手,緻力于打造具備新理念、新功能、新技術的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鋪設國際交往與中國聲音傳遞的基礎軌道。全媒體國際傳播體系一方面作為國際傳播戰略體系的内部橋梁,需要打通政府、智庫、媒體、公衆之間的區隔,實現多元主體在達成國際傳播整體目标過程中的有效溝通;另一方面聚焦國際一流媒體建設及多元渠道的全面鋪開,推動科技與媒體的深度融合,探索精準、差異、融合的傳播形式與内容,旨在解決中國聲音的特色化傳播、全方位觸達與傳播信任問題。全民文化交往體系從底層重構國際傳播戰略體系邏輯、拓展國際交往圈層,從文化語境定位話語方式與内容、書寫人類命運共同體故事,在文化交流中更好闡釋與傳播中國,實現情感認同。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國際傳播戰略體系構建研究”(22ZDA08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