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到了“濤哥瞎白話”時間,今天和大家聊聊動物壽命的事兒,看看那些仿佛吃了“不死藥”似的海洋(或水生)動物究竟有多能活!
首先問大家一個問題——諸位覺得,一個動物,它的壽命極限是多少?
就拿我們人來說,屬于哺乳動物,哺乳動物的壽命最長是多少呢?
一般情況下,是性成熟年齡的7倍。
比如老鼠,3個月性成熟,那3×7=21,老鼠壽命大概就是2年左右。
同理,人性成熟,也就是我們說發育了,在12~15歲之間,再乘以7,人的壽命理論上就在84~105歲。
但很多海洋(或水生)裡的動物不受此規律制約,它們各有各的“神通”來延年益壽,有些甚至無視時間和生命的規則,離擺脫生死輪回的桎梏僅僅隻差一步,叫我們人類好生羨慕。
生命在于運動的“打臉者”,一動不如一靜的洞螈理論上說,洞螈并不是海洋或水生動物,它其實是兩栖動物,體長30厘米左右,這種200多年前才發現的小東西,他們的壽命是多少呢?
洞螈
69歲。
是不是感覺還好?的确,但69歲隻是因為連一隻自然死亡的樣本都沒找到,導緻無法建立預測其壽命的數據模型,換句話說,洞螈的壽命“上不封頂”。
且聽我慢慢與諸位解釋。
洞螈被一位奧地利的自然學家于1768年首次發現,它的外表很玄幻,經常在網上被某些人稱為“龍子”,甚至還别有用心地P成東方龍的形象。
上面是P的
目前已知最長壽命的洞螈,就是69歲。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一隻動物的壽命超過了觀測者的壽命,咋整?
舉個例子,科學家并不會盯着一隻剛孵出來的小海龜,一直盯到它挂掉,然後一看時間,哦,海龜的壽命是150年——沒人會幹這麼虎的事情。
隻需要找到一些自然狀态下“老死”的海龜,提取出它們體内一種特殊的不參與新陳代謝的晶狀體,然後通過碳14測年法對這種晶狀體進行分析,就能知道這隻海龜到底享年多少。
回到洞螈——用這種方法在已經捕獲的洞螈身上測算,最大的是69歲,但問題是人家還沒死,科學家也沒有找到戶外環境裡“自然死亡”的洞螈樣本,所以,洞螈目前屬于“壽命上不封頂”的動物,并且這個“頂”有可能極高——畢竟,與洞螈同屬的娃娃魚有接近130歲的樣本。
洞螈如此高壽的原因,就是這家夥喜靜不喜動,除了交配和進食,它們幾乎很少挪動位置。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Zoology,London》的研究團隊從1954年開始曾經追蹤19隻栖息在阿爾卑斯山脈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水脈的洞螈的活動,發現它們的交配周期高達12年一次!
并且年平均移動距離不超過4米,最最“活潑好動”的一隻洞螈在移動最多的一年裡,也僅僅移動了30米。甚至有一隻洞螈,在連續2569天中,也就是長達7年多的日子裡,沒有挪動過位置!科學家一度以為它死了,但并沒有!
洞螈是少數不用進食,不用移動,僅僅靠速率極低的新陳代謝便能維持生命體征的動物之一,這也是它們能夠活這麼久的主要原因。
對癌症免疫的弓頭鲸雖然知名度不算很高,但弓頭鲸其實是鲸類中體型第三的“巨物”,僅次于藍鲸和長須鲸。一條成年的弓頭鲸可以長到17到20米。
弓頭鲸在鲸類中體型可以排到第三
如此龐大的動物體内所含細胞數也非常多,按理說患癌風險極高,但事實恰恰相反——弓頭鲸幾乎與惡性腫瘤細胞絕緣,并且壽命遠超一般哺乳類,可達200多歲。
2015年1月4日,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弓頭鲸長壽且不患癌的秘密也許藏在它們的某一段特殊基因裡,可以抵抗抵抗癌症并修複損傷的DNA——英美兩國分别繪制了弓頭鲸的基因圖譜,結果不約而同地發現它們的确有與長壽相關的特殊基因。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佩德羅·德·馬加拉斯教授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報》采訪時說道:我希望可以把這段特殊基因從弓頭鲸體内取出來,并在老鼠身上進行試驗,如果的确有助于老鼠活得更久且不罹患癌症,那麼我們之後也許會試着在人類身上進行探索。
能夠凍結時間,與太陽同壽的水熊蟲這又是一種獲得了“逆天神技”的動物。
水熊蟲,聽名字就是一種離不開水的小玩意,它們體型非常迷你,一般不會超過1.5毫米,需要借助放大甚至顯微鏡才能觀察清楚,主要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不管是淡水,還是海水的潮間地帶,甚至是含有水分的土壤中。
它們的正常壽命,差不多10年。
但是。
水熊蟲擁有一項獨一無二的“凍結時間”技能——在遇到對其不友善的環境時,它們仍然能夠生存,甚至因為這種“凍結”而将壽命提升至不可思議的長度——這裡的“不友善環境”包括但不局限于高輻射環境、缺水幹旱、異常高溫、空氣稀薄,高強度沖擊、乃至真空環境。
水熊蟲的“隐生态”是他可以凍結時間的關鍵,在不利條件下,它們會将自己蜷縮成一個小球,并完全停止新陳代謝阻斷外界的襲擾,直到重新遇到水或外界環境改善時,它們便又活過來——曾經有一例水熊蟲“複活”,後來經過碳14測算,這隻本來壽命不超過10歲水熊蟲居然已經“凍結時間”長達120年之久。
因為這種特别逆天的“隐生态”,科學家們很早開始就對“弄死這麼難弄死的動物”有着極強的執著:
早在300年前,荷蘭科學家霍克就把水熊蟲烘幹了,結果幾滴水下去,它們又活了;
在-40℃的低溫下,人類可以活3分鐘,但-180℃時,水熊蟲可以生存15天;
把水熊蟲扔到150℃的烤箱中,水熊蟲可以堅持30分鐘;
對水熊蟲進行5000Gy的伽馬射線照射,嘛事兒沒有,人類隻要超過5Gy,必挂。
甚至2007年,意大利科學家把水熊蟲放到了宇宙飛船裡,讓它們在高能紫外線和宇宙輻射中繞着地球航行,10天後,70%的水熊蟲還活着,它們甚至忙裡偷閑還生了一波小水熊蟲。
所以隻要這個地球上還有水,水熊蟲就不可能滅絕。
水熊蟲的隐生态,會蜷縮起來
問題來了,有什麼辦法能讓地球上所有的水都蒸發嗎?
答案就是0.15光年内,有超新星爆發。滿足這個條件的比鄰星,遠在4.2光年之外,就算爆發也沒用,如此看起來,隻有離我們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陽,在70億年後變成超新星,才能讓水熊蟲消失吧。
但那個時候水是沒有了,地球也夠嗆還在,這恐怕就是水熊蟲所謂的“和天地同壽”吧。
永駐青春的龍蝦嬴政求了一輩子的長生不死藥,恐怕就在龍蝦的大鉗子裡。
龍蝦從來不會因為衰老而死亡,人類觀測紀錄中,最長壽的龍蝦享年139歲,但直到它死,身體的機能卻和年輕的龍蝦無異——奧秘藏在它們的染色體端粒中。
通常,衰老的産生和細胞分裂有關。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生物染色體上有一種保護蛋白質的結構——我們稱之為端粒體。諸位不妨将它想象成鞋帶頂端的包着的金屬皮好了。
紅箭頭就是染色體,藍箭頭就是端粒體
每次分裂,端粒體都起保護作用,相當于我們每次穿鞋帶,那個金屬皮都會保護鞋帶。但端粒體是會磨損的,一旦磨損到不足以保護細胞,那麼細胞就會停止分裂,就會走向衰亡。相當于金屬皮包不住鞋帶頭了,那麼就開線了,我們穿鞋帶自然就很費勁兒了。
但龍蝦就沒有這一煩惱,因為他可以在體内合成一種蛋白酶,保證端粒體不被磨損,相當于龍蝦可以讓細胞分裂次數無窮大,自然也就不會衰老了。
從這個角度說,龍蝦幾乎可以算作“永生”了,但大自然顯然不太允許出現這種情況,目前的地球并沒有被龍蝦占領,說明,龍蝦還是會死。
大部分龍蝦的死亡和脫殼有關。
龍蝦脫殼中
随着年齡的增長,龍蝦變得越來越大,脫殼也會越來越困難,一次比一次需要的能量大,當老龍蝦耗盡體力完成脫殼後,身體會進入極度虛弱的狀态,這時如果有細菌和病毒侵入,龍蝦就基本交代了。原理和艾滋病有一點相似,本身不緻命,但攻擊人的免疫系統,一旦免疫系統被破壞,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丢掉性命。
脫殼過程龍蝦非常虛弱
死于脫殼時細菌感染的龍蝦大約有10%~15%,剩下的龍蝦基本都是被吃掉的,即使脫殼時沒有死于感染,但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虛弱的龍蝦将喪失逃生能力和堅硬外殼的防禦能力,這時的它們就是海裡砧闆上的“魚俎”,任何天敵都能上來一口叼走。
龍蝦不會因為衰老而死亡,但永生,也隻是理論上罷了。
返老還童,無限重生的燈塔水母這是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唯一一種,在現實層面具備可操作性“永生”能力的動物。
燈塔水母非常小,隻有4到5毫米,透明狀,像一個小小的燈塔,非常可愛。
大概指甲蓋這麼大
成年後的燈塔水母
它們的生命曆程是這樣的,先是一個幼蟲,在海裡飄來飄去,一旦接觸到物體表面,它們就會變态,成為一種類似小海葵一樣的水螅體。
燈塔水母的幼蟲要附着在物體表面才會進入水螅體
緊接着進入無性繁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克隆,幾天後這些水螅體就會形成一個大範圍的生命體,并進行“開花”,當它們開花時,裡面長出來的“花苞”或“花蕾”就是小小燈塔水母。
散落的星星點點的小白點,就是水螅體“開花”時,放出來的小水母
而這些小水母長大成年“死亡”後,會沉入海底,随後,細胞重新聚集,又變成水螅體,這些水螅體又開花長出新的小水母,如此周而複始,進入循環。
所以,燈塔水母的生命在理論上是沒有盡頭的,它們在徹底死亡前,總會回到生命的初始階段,重新開始一邊旅程。這種永生,你喜歡嗎?
好了,今天就唠到這,碼字不易,真的特别需要諸位的支持,請大家多多點贊評論,濤哥我在此拜謝!
我是愛釣能聊的濤哥,喜歡就關注我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