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四張圖片,拍攝于同一地點,采用相同的ISO和光圈,拍攝間隔不超過15秒鐘。由于采用不同的曝光補償,因此,我們可以很清楚地辨别曝光時間長短對圖像的影響。A圖為“正常曝光”,B圖為增加了“1/3”檔曝光量,C圖為增加了“2/3”檔曝光量,而D圖則為增加了“2”檔曝光量。
如果要從這四張圖片挑選出一張的話,我想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從A、B或者C圖中選擇,而不會有人理會D圖。因為無論從相機的液晶屏還是在電腦顯示器上觀看,這張圖像都太亮了,整個天空層次全無,直觀感覺這是一幅曝光失敗的圖像。
然而,我現在可以鄭重地告訴你:我們真正應該選擇的圖像就是D圖!
為什麼選擇看起來“最糟糕”的D圖呢?
我們要“透過表面現象看本質”。在膠片時代,我們隻能憑借曝光表或者拍攝經驗來掌握曝光;進入數碼時代,我們控制數字相機曝光最科學而精确的方法就是利用直方圖。
上圖為飛思Capture One圖像處理軟件的直方圖,橫軸顯示的是亮度值(0~255);縱軸為一系列高度不等的曲線,反映了畫面中像素暗明亮分布的規律,也表示相應亮度的像素在總像素中所占的百分比。
直方圖的橫軸左端顯示圖像最暗部分的像素,理論亮度值為0;而右端則是顯示圖像最亮部分的像素,理論亮度值為255。如果一幅圖像的最暗部分或最亮部分的像素值超出0或255,就會出項現“暗部溢出”或“亮部溢出”現象,也就是所謂的“死黑”或“死白”。由于溢出部位沒有任何圖像信息,也就無法在後期處理時将層次調出來,因此,直方圖就是我們避免産生“溢出”現象的最有力工具。
為說明方便起見,我們将直方圖的動态範圍劃分為: “最暗”、“暗”、“中間調”、“亮”和 “最亮”5個部分,也就是将數碼單反相機的動态範圍對應成5檔光圈(實際上應該是近7檔),5檔之外就超出相機的動态範圍了:不是“死黑”就是“死白”。
通常,我們所處理的RAW實際上是12Bit位圖像(現在主流數碼相機基本都是14Bit位的,2的14次方=16384。而主流的數碼後背則達到16Bit位,也就是2的16次方=65536。),它能表示4096(2的12次方)離散亮度值,也就是說現實中的亮度,會被分為4096級色調,來被CCD/ CMOS吸收。其中第1檔(直方圖“最亮”部分)覆蓋了2048級色調,占了4096級的一半。這是為什麼?為什麼不是4096的1/5呢?
這是因為數碼相機所用的傳感器與膠片不同,CCD/CMOS記錄的信号是線性的,光線投射到傳感器上引起的信号變化要麼遞增要麼遞減,也就是相當于5檔光圈動态範圍的每1檔較其上檔都會将光線減半,同時将剩餘的一半留給了下檔。如下表所示。
這張表說明了很多問題,如果我們依然按着膠片時代“甯欠勿過”的原則曝光的話,那麼我們就有可能白白浪費掉直方圖中的“最亮”部分,也就是幾近一半的動态範圍!當然,我們也都知道數碼攝影最忌諱的就是曝光過度——亮度超出了動态範圍,那麼我們隻能對這張照片說bye-bye了。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曝光,才能既不浪費也不“過曝”呢?
對于數碼相機而言,正确的曝光原則就是:無論拍攝任何格式的圖像,都要盡量增加曝光,而不是減少曝光。當相機的直方圖右側還有餘量時,我們唯一要做就是增加曝光,向右,向右,再向右,直至“極右”為止。從操作層面來說,目前,絕大多數相機LCD屏在檢查圖像時,都會閃爍标志照片過曝的部位,因此,隻要沒有顯示出現過曝,那麼我們就要,向右,向右,再向右,直到曝光過度提示出現為止。隻有做到了“極右”,我們才能獲得最低的噪點和最高清晰度的優質圖像。
真的是這樣嗎?好,讓我通過圖像來說明吧。
這是A、B、C、D四張圖像的直方圖,從圖像上我們可以發現A、B、C三張圖像的直方圖“最亮”部分依然留有很大的“餘地”,而D圖的“最亮”部分幾乎沒有“餘地”,可以說“極右”了,高光并沒有“溢出”,完全符合我們向右曝光的要求。
接下來我們将A、B、C、D圖分别放大到100%,選擇同一拍攝局部進行觀察,我們發現了什麼?噢,D圖太“亮”了,白色牆面和天空中的白雲幾乎沒有層次了,這難道就是我們需要的“完美”的曝光嗎?
不要着急,請繼續下面的步驟。
在Capture One中,我們分别減少B、C、D三張圖像的曝光,B圖減少0.3檔曝光,C圖減少0.7檔曝光,而D圖減少2檔曝光之後,A、B、C、D擁有相同的曝光量,我們發現這四張圖像現在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最糟糕”的D圖完全改頭換面,與A、B、C三圖難辨真僞。
我們将四張圖像放大為100%,截取圖像暗部的同一局部進行對比,不難看出:D圖擁有最好的清晰度和最少的噪點。
為了更徹底地分辨它們之間差别,我們在Capture One中進行如上圖所示的操作:将A圖曝光增加1檔,B圖曝光增加0.7檔,C圖曝光增加0.3檔,而D圖則減少1檔曝光,使四張圖像處于同一曝光,同時調整“陰影”滑塊調整至100,提升圖像暗部的亮度。
怎麼樣,我們現在可以輕松地分辨出四張圖像的差别,“最糟糕”的D圖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冠軍”。
接下來,我們再對比四張圖像的亮部表現。曝光保持不變,“陰影”滑塊還原為0,“高光”滑塊調整至100,降低高光的亮度。
通過局部對比,我們不難發現,與A、B、C三圖相比,D圖的高光部分同樣擁有最好的細節、層次和色彩。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發現在相同ISO值下,向右曝光均比正常曝光得到的圖像質量高。雖然無論從相機的液晶屏還是電腦顯示器上觀看,向右曝光的圖像都太亮了,“極右”曝光”的圖像更是慘不忍睹,按照以往的經驗,這都是曝光錯誤造成的垃圾圖像。但是,現在我們有意而為之的“向右曝光”,隻要是曝光時沒有突破“極右”的界限,右傾犯下的“錯誤”就都能糾正過來,圖像的高光細節都會完完全全地恢複,從而獲得最低的噪點和最高清晰度的優質圖像。
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應用中,向右曝光更适合于使用低ISO值的情況下,而不太适用于高ISO值的拍攝,因為使用高ISO值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縮短快門時間,而向右曝光後則延長了曝光時間。
當拍攝對象的光比超出相機的動态範圍時,向右曝光便沒有了可以發揮的空間;當需要快速拍攝時,向右曝光也失去了可以可以調整的時間。
總之,盡管向右曝光存在這樣那樣的限制,但它卻是我們使用數碼拍攝(指使用RAW格式)的曝光原則,隻要相機直方圖顯示的“小山峰”右側存有餘量,如果時間允許的話,你就可以向右,向右,再向右,從而得到最高質量的圖像。
還等什麼,趕緊拿起相機試試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