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第36章的感悟和總結

道德經第36章的感悟和總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3 05:36:58

道德經第36章的感悟和總結(從另外一種角度)1

圖片來源于網絡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一、解析字義

“用”是“甬”的本字,意思是“大鐘”。字形像一座鐘的樣子。通“镛”。《說文》:“大鐘謂之镛”。“甬”又通“桶”,是一種古量器名。

本義是“兵器”、《苗子》“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後來才引申為“兵士”。字的上部是“斤”字,就是一把斧狀的武器;下部是兩隻握武器的手。

有字,甲骨文以“又”為“有”;又以“土”為“有”。金文在“又”下方加“月”(就是“肉”)旁,表示“取得”、“占有”的本義。引申為“存在”、“發生”等義。

甲期的甲骨文“言”字是從嘴裡伸出舌頭的樣子;“舌”上有一橫畫,是指事符号。後來舌狀變成“辛”,就不好理解了。甲骨文還以言代音。

形聲學。口表意,其形像張開的口,表示開口自稱;五表聲。本義是我。

不是胚的本字。甲骨文的不字的橫畫表示地面;下面的須狀線表示種子萌發時首先向地下生長的胚根。後來假借為丕、不和否。

一隻大手把一頭猛獸抓住,當然是十分勇敢的行動;字的左下角是甘表聲。《廣雅》:“敢,勇也。”《尚書》:“誰敢不讓。”《荀子》:“剛毅勇敢不以傷人。”

甲骨文的字形是一隻手牽着大象,讓它為人們幹活。本義是作。

主為“炷”本字,意思是“燈心”。上古時火種非常貴,往往由一族之長保管,因此也用“主”指領袖人物。後來引申為“君主”、“主人”、“主持”等義。《詩經》:“侯主侯伯。”

而字的字形,像人的胡須下垂的樣子。後來本義不存,多用于連詞或代詞。

“客”指賓客。金文、小篆等均由“向”(有門窗口的房屋形)和“止”(趾,表示腳走)組成。用有客人走進房屋内會意。

甲骨文是一隻鳥(“隹”)加一隻腳(“止”),表示“前進”;金文再加“彳”(“行走”的意思);小策把“彳”“止”合成“辵”;隸書又變“辵”為“之”。後來隹字變成了井字。

中醫把手腕上邊用手按時可以覺察到脈搏的部分叫做“寸口”,這部分離手掌約一寸(二厘米左右)。字形由“又”(手)和“一”(指事符号)構成,表示這是一寸的長度。

退

字原為“彳”旁,表示動作;“日”表示時間;“&”是“止”(“趾”,足)的倒寫,有後退或下降義。合起來是應該回頭走的時候了。本義是“退卻”、“離去”或“返回”。《儀禮》:“主人退。”

“尺”是長度單位。《說文》:“尺,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動脈為寸口。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為法。”意思是古代的度量多以人體的部位長度為标定。因為從人的肘到腕或從踩到膝約為一尺,所以,金文和小篆的“尺"字都是在表示人體側卧形的“屍"字下邊(腿的部位),加一指事符号。意在告訴人們“這裡有一尺長”。隸書将人體上半部分寫得橫平豎直,失去人形。

本義為“正”、“直”。《易經》“濡其首,有孚失是。”集解:“是,正也。”金文“是”字上部似是日晷之類跟太陽有關的事物;下部原是“止”(後變為“正”),表示循着正确的方向走。

形聲字。言表意,古文字形體像張口伸舌說話;胃表聲,胃是消化食物的器官,表示人說話時要先經過思考。形旁簡化。謂字本義是告訴。

甲骨文的字形很明顯是一個十字路口,本義是“路”。《詩經》“遵(沿着)彼微行(小路)”。後來多用于“行走”義。

無字的繁體形式為無,是“舞”的初文,本義為跳舞,是一個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其字形很像人執牛尾跳舞的樣子。後來,“無”簡化為“無”,意思是沒有,而表示“跳舞”之義時則由“舞”代替。

形聲字。手(扌)表意,篆書形體像手,表示用手推開;襄表聲,襄有除去、排除義。本義是推。引申為排斥。

形聲字。肉(月)表意,表示臂是人體的一部分;辟表聲,辟有開辟、排除義,這些動作與手臂有關。本義是手臂。

形聲字,本義為扔掉、丢棄。甲骨文的右下方是個“手”形,代表人的右手,左方彎曲的線條是“乃”字,代表用右手扔出東西的樣子。小篆中“扔”字,将“乃”放到了“手”的右邊。另一種看法認為,甲骨文“扔”的字形也像是人的右手正在拉着某個東西,所以“扔”也有牽引的意思。現在,“扔”字大多沿用“扔掉、丢棄”的本義。

形聲字兼會意字。從攴,其形像手持棍棒;啻聲,有根本意,表示敵對雙方根本利益相沖突。簡體字從舌、從攴,表示仇敵之間會發生口舌之争和武力沖突。本義是仇敵。

甲骨文“執”字十分清楚地表示這是一個人的雙手被枷鎖扣住的樣子。字的本義是“拘捕”。如《左傳》:“執邾悼公(邾國的君主),以其伐我(我國)故”。

甲骨文“禍”字是用一塊有蔔痕的獸骨片來表示。金文以後加“示”、“口”作為義符。本義是“害也”(《說文》),即“災害”或“災難”。《詩經》:“二人從行,誰為此禍?”

會意字。本義是“日落的時候”。字形顯示天暮時太陽從草叢中落下去。《詩經》:“歲聿雲莫”。後來“莫”字假借為“不要”等義,于是又加“日”新造了“暮”字以表本義。

像一個直立的人形。古代人早就把人類看作“萬物之靈”,是偉大的,所以用以表示“大”義。甲骨文和金文中,“大”、“太”二字常通用。

“于”是“迂”、“纡”的本字,本義為“曲折”。較早的字體像在“幹”字形的水道旁邊,有一條曲折迂曲的線,表示行路時要繞着走。常用作介詞,通“於”。簡化字以“于”代“於”。

形聲字。車(車)表意,指輕便的車;表聲,右邊像縱絲有輕意。聲旁簡化。本義指輕便的車。引申指重量小。

幾字小篆以前的字體,隻能從春秋戰國的出土文物中的“處”字見到。“幾”是古代的一種矮小的桌子;現在仍有“茶幾”。

字形像一棵桑樹。甲骨文“桑”、“喪”是同一個字。金文加上“亡”字旁以表示“喪亡”義。古代用桑木制成死者牌位,稱為“桑主”,可以作為旁證。

在一間屋子裡既有“貝”(表示财富),又有“玉”(表示珍寶),有的字形中還有缶(表示器皿),這些都是寶貴的東西。本義是珍貴之物。

會意字。從古(舊事、陳迹),從支(驅使),古兼表聲,表示舊事、陳迹得以流傳必有原因。故字本義是原因。

形聲字。手(扌)表意,篆書之形像手,表示抵禦;亢表聲,亢有強硬、抵擋義。本義是抵禦。

本義是細看、觀察,《詩經》:“相鼠有皮”。《左傳》:“相時而動”。字形是一隻眼睛在細細察看一棵樹。

甲骨文“若”字,像一個人正用雙手梳理着頭發,本義是“順”,如《尚書》“欽若昊(hao)天”即敬順上天”的意思。後來加上“口”字表示“應諾”義,這個意義又寫作“諾”。

哀字裡的“衣”沒有實在意義,而隻是表音的符号而已。本義是“憐憫”,如《詩經》:“哀此鳏寡。”引申為“悲傷”,如《楚辭》:“哀群芳之蕪穢。”

“者”是“蔗”的本字。金文“者”字的上部是一棵莖葉俱全的甘蔗的樣子,幾個小點表示蔗汁;下部是“口”或“甘”。者字後來多作用虛詞。又通“諸”,如《詛楚文》“者侯”。

形聲字。力表意,表示有能力承擔,朕表聲,朕指修船使不滲水,表示完成任務無漏洞。簡體字月表意,表示肌體能承擔;生表聲,兼表有生命力。本義是能承擔。

形聲字。矢表意,以射出去的矢必有所止表示矣是用于句尾,表示句子完畢的語氣詞,相當于“了”;上面的表聲。矣是文言語氣詞,或表動态,或表感歎。

二、禍莫大于輕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解析:

用兵的人曾經這樣說,“我不敢主動進犯,而采取守勢;不敢冒進,而甯可退守。”

(以退為進,以柔克剛。敵軍以為我軍實力不行在退在守,其實我軍實力很強,以退為進,以守代攻)

這叫雖然在行軍,卻像沒有行軍一樣;雖然要奮勇殺敵,卻像不是奮勇殺敵(在退走);雖然在退走,卻像沒有退走一樣;雖然有士兵,卻像沒有士兵一樣。

這講的是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兵者詭道也。比如:空城計。

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了我的寶物(士兵)。

所以,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示敵以弱的一方可以獲得勝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