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據專家介紹,西北太平洋地區是世界上台風(熱帶風暴)活動最頻繁的地區,每年登陸我國就有六、七個之多。多年來,有關國家和地區對出沒這裡的熱帶風暴叫法不一,同一台風往往有幾個稱呼。我國按其發生的區域和時間先後進行四碼編号,前兩位為年份,後兩位為順序号。設在日本東京的世界氣象組織屬下的亞太區域專業氣象台的台風中心,則以進入東經180度、赤道以北的先後順序編号。美國關島海軍聯合台風警報中心則用英美國家的人名命名,國際傳媒在報道中也常用關島的命名。還有一些國家或地區對影響本區的台風自行取名。為了避免名稱混亂,有關國家和地區舉行專門會議決定,凡是活躍在西北太平洋地區的台風(熱帶風暴),從去年起一律使用亞太14個國家(地區)共同認可、具有亞太區域特色的一套新名稱,以便于各國人民防台抗災、加強國際區域合作。
2、這套由14個成員提出的140個台風名稱中,除了香港、澳門各有10個外,祖國大陸提出的10個是:龍王、(孫)悟空、玉兔、海燕、風神、海神、杜鵑、電母、海馬和海棠。專家們介紹說,第5号台風威馬遜,是泰國命名的,含義是“雷神”;第6号台風查特安是美國人給取的名,意思是“雨”;而今天登陸台灣的第8号熱帶風暴“娜基莉”,是柬埔寨一種花的名字。據悉,熱帶風暴加強後就會成為台風。
3、專家們說,早在18世紀,澳大利亞氣象學家突發奇想,開始用女性名給台風起名,作為一種榮譽或紀念,贈予自己的女友、愛妻或是受冷遇的政治家。這一做法在歐美各國迅速流行。1949年,大西洋第一個飓風被命名為“哈裡”,因為飓風襲擊佛羅裡達州時,美國總統哈裡斯·杜魯門正在那裡視察;不久,又一更瘋狂的飓風掃蕩了佛羅裡達,人們便把她尊稱為總統夫人“貝斯”。某年台風季節,墨西哥灣同時跳出兩個台風,分别取名為“艾麗絲”和“巴巴拉”。這對小姊妹引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洪水。結果,反對用女性名給台風取名的運動風起雲湧,信件和呼聲幾乎淹沒了報界和天氣局。盡管如此,但是固執的氣象學家們仍堅持這一做法,許多國家一直沿用到70年代末。1979年的賽西爾飓風,則是美國曆史上第一次用男姓名字命名的台風。
4、有趣的是,目前所使用的西太平洋台風的名稱依然很少有災難的含義,大多具有文雅、和平之意,如茉莉、玫瑰、珍珠、蓮花、彩雲等等,似乎與台風災害不大協調。有關專家認為,台風不僅僅會帶來狂風驟雨,有時也會造福人類。高溫酷暑季節,台風的光臨可解除幹旱和酷熱,因此起個文雅的名字也無妨。不過,台風委員會另有規定,如果某個台風确實犯下滔天大罪,有關成員可以提出換名申請,從而把這個惡魔永遠釘在災難史的恥辱架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