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紀念先祖,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國中”的法規,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清明時節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青團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上海、甯波叫青團,蘇州叫青團子,杭州叫青團子或清明團子,南京稱清明團或春團,溫州叫清明餅兒,金華叫清明果兒(月牙形的叫清明餃兒),台州人則叫青?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幹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将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