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結繩說:在文字産生之前,古人們靠結繩記事、認事,此舉起到了幫助人們記憶的作用。《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漢代鄭玄注:“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莊子·胠箧》篇雲:“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骊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又如《周易正義》引《虞鄭九家義》: “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結之多少,随物衆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東漢以後,不少人把漢字起源附會于結繩。
2、八卦說:關于八卦的起源說法不一,有摹象說、星象說、數說和楊雄的“亥”為物之源說等等。《周易·系辭》雲:“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這段話提到八卦源自庖犧氏對自然客觀世界的摹象,這與“依類象形”而作的漢字的起源是相似的。孔安國《尚書》序(屬僞作,但年代甚古)裡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把八卦和書契(文字)的作用相提并論,把漢字的起源與八卦聯系起來。
3、倉颉造字說:相傳倉颉是黃帝時期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
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于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颉的手上了。《韓非子·五蠹》:“古者倉颉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倉颉固以知之矣。”
“倉颉造字說”在戰國時即已流行。
《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颉作書,後稷作稼。”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更加盛行。漢許慎《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颉,見鳥獸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異也,初造書契。”和“倉颉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颉如果确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4、刻劃說:郭沫若先生立足于半坡陶符與殷商甲骨文的比較考察,認為早期的文字可以從結構上分為“刻劃”和“圖畫”兩大系統,“刻劃系統是結繩、契木的演進,為數不多,這一系統應該在圖形系統之前”。
從半坡和姜寨發現的刻劃符号來看,有的是數字,有的是單字。許多現代學者認為它已有固定的音形義,當為漢字之源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