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傳》中,關勝楊志呼延灼,都被作者列為古代名将之後,說關勝為關羽之後,楊志出自名門楊家将,呼延灼為呼延贊嫡派傳人,實際上,在此三人中,隻有一位是真正的名将之後,而且他們耍的兵器都是一樣的。
提到小說中的古代名将,必少了他們手中的兵器。比如呂布的方天畫戟,秦瓊的雙锏,李元霸的一對大錘,等等,這些兵器也成為他們身份象征的一部分,被賦予了人物的靈魂。
很顯然,施耐庵在《水浒傳》中對名将之後的寫法,也延續了這個特點,通過兵器使人物在無形中被賦予了一種神聖的光環。
對于施耐庵與羅貫中的關系,有這樣一種說法,說他們是師徒關系,又有明人記載,說《水浒傳》是施耐庵的原本,後經羅貫中編修才成書。這種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我們在《水浒傳》中便常常看到《三國演義》的影子。
比如在人物塑造上,關勝為關羽的後代,使得一口青龍偃月刀,而朱仝則有美髯公的綽号。此二人的結合體,活脫脫一個關羽的形象。特别是大刀關勝,因為沾了關羽的光,他在梁山一百單八将中位列第五,在馬軍五虎将中排在首位。
在小說中,他憑借一口青龍偃月刀,獨占林沖、秦明不落下風,單挑索超占八九回合。特别在與單廷圭大戰五十回合時,他使用了拖刀計,詐敗而走,誘單廷圭追趕,遂将其挑落下馬。此計與《三國演義》中關羽大戰黃忠時欲用的拖刀計都屬同門絕技。
但不論是在三國中的關羽,還是在水浒中的關勝,他們所使用的兵器都不可能是青龍偃月刀。
首先,這種兵器對于關羽而言有些“超前”,這種刀的原形是宋、明等朝代作為儀仗用的兵器,稱之為“掩月刀”或“偃月刀”;其次,雖說這是一種長柄兵器,但是刀頭重量大,重心靠前,使用時極易失去平衡。在後漢三國時代,還沒有發明馬镫,馬上飛将在大戰時隻能靠雙腿夾住馬腹,才能保證自己不會掉下馬來。在這樣的條件下,馬上戰将在馬背上是無法使出全力的,所以,這種以砍殺為主且重心又不易控制的長柄大刀,并不适合在戰場使用。
第三,冷兵器的發展基本是沿着越來越輕巧、實用、殺傷力強的路線前進的,而不是為了追求新奇和多樣化而存在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通常所說的“十八般兵器”,其中大部分也都是為儀仗或特殊場合使用的,而真正普遍用于戰場作為兵器的一直也就是那幾種,比如矛槍,衛體近戰則常用的是刀與劍。
所以對于關羽和關勝而言,不論在三國還是北宋,都不會用這種大刀作為兵器。由此,我們也看出,《水浒傳》中的關勝不過是《三國演義》中關羽的翻版,正如金聖歎所言,關勝寫來全是雲長變相,而非關羽的子孫。
楊志賣刀在《水浒傳》中也是一個著名的橋段,小說中交代他的寶刀有三個特點:“砍銅剁鐵,刀口不卷;吹毛得過;殺人刀上沒血。不過具體這是一把什麼的刀,在小說中卻沒有細說。
但是,在小說中第十二回有一處細節可以作為參考,楊志從梁山泊回到東京後,尋了個客店安歇下,“楊志到店中放下行李,解了腰刀、樸(pō)刀,叫店小二将些碎銀子買些酒肉吃了。”
在此處提到了腰刀和樸刀兩種刀,宋代的樸刀的确很有名,而且它是一種多功能的刀,的确可以是兵農兼用的,全長約60~150厘米,刀刃長度約在45~70厘米之間,裝有刀把,刀柄可長可短。裝有短把的刀完全可以滿足“刀耕火種”,裝有長把的刀則主要用于兵器。
在小說中,沒毛大蟲牛二對楊志寶刀的調侃,實際也顯示出了樸刀的這些特點。樸刀是步行打鬥的兵器,可用來劈、刺、砍,殺傷力并不大,但像楊志一般近距離用來殺潑皮牛二還是不在話下的。
為什麼說楊志的寶刀是樸刀而不是腰刀呢?腰刀在明代運用比較廣泛,比如著名的雁翎刀,主要是給騎兵用的。腰刀刀體狹長,刀身彎曲,刃部延長,有倭刀的特點,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戚繼光就很重視腰刀。
而在小說中,楊志的身份是楊家将的後代,使用宋代著名的樸刀可能性最大。那麼曆史中的楊家将最常使用的兵器是什麼呢?是否也是樸刀?
在中國戲曲舞台上,楊家将的故事數不勝數,但是這些故事的真實性卻是存疑的。楊家将的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楊令公楊業本是北漢降臣,歸于大宋後頗為宋太宗賞識。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讨遼國,楊業不幸遇難。
楊業有七個兒子,但并非個個骁勇善戰,除楊延玉戰死外,楊延昭,即楊六郎,曾長期與遼作戰,六郎之子楊文廣也曾與西夏作戰。在宋史中有楊業、楊延昭傳,而楊門女将則史料未見記載,是否真有其人其事,隻有老天爺知道了。
楊家将的故事在宋代很有影響力,到了南宋,已成為民間藝人鐘愛的故事,他們的故事被編成了各種版本的話本,在民間越傳越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南宋遺名徐大焯所編的《燼餘錄》,在此話本中給楊延昭加了很多戲,其中楊宗保就是憑空創造出的一個人物。
到了元代,楊家将的故事又有了新的傳播形式,就是雜劇,這樣一來,楊家将的故事為了迎合大衆的口味,成了借古言今的最好武器,因此被演義得更加豐富。
而在小說中,楊志的身份是“三代将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從時間上來算,從宋太宗至宋徽宗,曆經一百多年,按照古代27年左右為一代人來算,基本可以傳到五代人了。所以,從時間上來看,楊志也不可能是楊令公之孫。
再者而言,宋代軍隊中的長兵器,以槍為主,長柄刀次之楊家将乃馬上飛将,最常用兵器也隻能是槍或矛。所以,從楊志所使兵器,也可看出,他亦不是楊家之後。
呼延灼在小說中的兵器很有特點,善使兩條銅鞭,武藝高強,有萬夫不當之勇,人稱“雙鞭”呼延灼,而且說他是呼延贊的後代。
呼延贊是宋朝開國将領,也是将門之後,其父呼延琮曾是後周淄州馬步都指揮使。據《宋史》記載,呼延贊打仗雖勇猛,但卻不是帥才,頂多是一個中級軍官。呼延贊多次抗遼有功,深得宋太宗賞識,曆經大宋三朝。
但是,呼家将在宋朝并不出名,真正稱得上将門世家的是“折家将、姚家将、種家将和楊家将”。呼延贊之所以被傳揚,可能與他的勇猛和怪癖有關。他沖鋒陷陣比較生猛,屬于不要命型的。而且身上紋有類似嶽飛精忠報國一樣的赤心殺賊的字樣,關鍵他不僅自己紋,還要求家裡的妻妾子孫,甚至仆人也要紋上類似忠心的字樣。
呼延贊還有一個愛好,喜歡研發武器,《宋史》記載:“具裝執鞭馳騎,揮鐵鞭”。此處的鐵鞭是一種兵器,這種兵器是近戰搏鬥和防身用的短兵器,有單雙之分,亦有軟硬之别,攜帶也方便,可以握于手中,也可以圍于腰際,用時用力一抖,即可舞動。其形制有些像劍,沒有刃,一般長兩尺左右,呼延贊所使得的鐵鞭屬于硬鞭的一種。
在《水浒傳》小說,作者在介紹呼延灼時,說他善使兩條鋼鞭,乃祖輩家傳的武功。從祖傳絕學的傳承上來看,呼延灼與呼延贊确實所使兵器相同。但是就此說他們就是一家子,也沒有确切依據,不過在演藝評書中,有人給呼家将列了一個家譜,說呼延灼是呼延贊的第十代子孫。
這麼說來,呼延灼與呼延贊确實有些淵源,不過呼延灼落草,這隻是作者的虛構情節。從小說創作的角度來看,隻能說呼延灼的原型是由呼家将演化而來。
綜上所述,關勝楊志呼延灼,誰才是真正的名将後代?從他們所使的兵器上,确實可以看出一些門道,兵器的破綻就是答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