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體現敬老的焦作壽辰習俗

體現敬老的焦作壽辰習俗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4 19:39:16

體現敬老的焦作壽辰習俗?更新時間:2021-04 15:40:57 來源:焦作網-焦作晚報,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體現敬老的焦作壽辰習俗?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體現敬老的焦作壽辰習俗(體現敬老的焦作壽辰習俗)1

體現敬老的焦作壽辰習俗

更新時間:2021-04 15:40:57 來源:焦作網-焦作晚報

祝壽,也叫賀壽、做壽、慶壽,是在老人壽誕日進行祝福的一種禮儀活動,這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敬老傳統。焦作一帶民間有“不到花甲不慶壽”之說。人們稱60歲為花甲之年,把60歲作為祝壽的起點。這種以60歲為界限的慶壽習俗,據說與秦始皇倡導尊敬老人有關。

  傳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天下人多,糧食緊缺,秦始皇下令凡60歲以上的老人一律活埋。丞相尹考叔在家中挖了地洞,将父親藏起來。一年,異邦的一個國家給秦朝進貢,送來一隻大如牛的老鼠,名曰西鼠,聲稱如果秦朝降不伏西鼠,就不再進貢。秦始皇和文武百官見到如此怪異之物,不知如何是好。尹考叔将此事告訴父親,父親說:“選個9斤重的九渠虎紋大狸貓,即可降伏西鼠。”尹考叔一連找了三天,果真找到了九渠虎紋大狸貓。這天上朝,尹考叔就把私藏父親及找大狸貓之事如實禀告。秦始皇聽後萬分高興,傳旨異國使臣放出西鼠。尹考叔随即将狸貓放出。貓見鼠,向前猛一蹿,“喵”的一聲,西鼠渾身發抖,狸貓猛撲上去,吃掉了西鼠。秦始皇大喜,說還是老年人有經驗,從此統統免死,并傳旨把60歲花甲改為大壽之年,晚輩都要給老人祝壽。自此以後,每逢老人60歲大壽之日,子孫都要給老人慶壽,親朋好友也都要來祝壽祝福,老人也都無憂無慮地盡享天倫之樂。後來,人們又把60歲以後的每10年都稱為“大壽”,60歲之後的每5年稱之為“小壽”,無論大壽和小壽,都要舉行慶壽活動。

  每當老人壽誕之日,早飯要讓老人吃煮雞蛋。将雞蛋煮熟後,用涼水冰過,老人拿在手裡,雙手對揉,俗稱“滾運氣”。據說吃了滾運氣的蛋,老人可以除百病、去晦氣、交好運。民間有“短壽餃子長壽面,吃了疙瘩活一萬”之說,所以有些地方早上要讓壽誕老人吃油馍和喝疙瘩湯,中午要吃長壽面,但決不讓老人吃包子和餃子。吃長壽面的曆史很悠久,據說源于西漢年間。相傳漢武帝劉徹有一年過生日,禦廚絞盡腦汁做了一桌面條。漢武帝說:“我貴為天子,過生日怎麼就吃面條?”大臣東方朔靈機一動說:“萬歲有所不知,上古時代的壽星彭祖之所以能活到800歲,就是因為他的臉(面)長。萬歲請看這碗裡的面,又細又長,比彭祖的臉不知要長多少倍。今日禦廚以面條為萬歲賀歲,其意就是祝福萬歲萬壽無疆!”漢武帝聽後轉怒為喜,漸漸地傳至民間,将過生日吃面條稱之為“長壽面”,這一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為老人慶壽,中午飯比較講究,因親朋好友、孫男嫡女要來團聚,所以美酒佳肴十分豐盛,但主食必以面條為主。慶壽食用的面條,一般要擀得很薄,因薄的含義為瘦,“瘦”與“壽”諧音,老人吃了取個吉祥長壽之意,故民間有“長壽面條高壽偏”的說法。“偏”也為“偏離”、“拐彎”的意思,意為老人活到長壽的年齡再拐過一個彎兒,如活到八十拐彎兒,是八十多;活到九十拐彎兒,是九十多;一百拐彎兒是一百多,這是世人祝願老人長壽的俗說。為老人慶壽的午餐被稱為給老人“嚼災”,大家把老人的災禍都嚼走了,剩下的隻有平安幸福了。

  為老人祝壽,親戚朋友要送壽面(一般多為挂面)、壽蛋(雞蛋)、壽糖(紅糖)等禮品,而出嫁的姑娘則要給老人送壽糕、壽桃。城鎮居民多購買帶有“壽”字和松鶴延年圖案的生日蛋糕,而農村大都是自己用小麥面粉内包紅糖和紅棗的桃形壽糕。我國古籍中就曾有漢武帝遇西王母,西王母給漢武帝吃仙桃的記載。在許多古典文學作品中,也有老人壽誕之日,晚輩獻仙桃的描寫。在民間年畫裡,老壽星的形象總是鶴發童顔,懷抱壽桃,所以壽桃帶有長壽的美意。由于桃子有成熟期的限制,于是就出現了用手工制作的面桃。祝壽送壽桃,預祝老人健康長壽之禮俗,傳說是從孫膑開始的。傳說,孫膑18歲時離開家鄉,到千裡之外的雲夢山(今河南淇縣)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12年沒有回過一次家。農曆五月初五那天是其母親的80歲大壽,孫膑請假回家為母祝壽。母親見全家人唯獨少了孫膑,便流下淚來。正當一家人勸慰老人時,孫膑回來了。孫膑見母親憔悴的面容,趕忙從懷中捧出師傅送的桃對母親說:“今日告假回來給您祝壽,師傅送我一個桃孝敬您,願你長壽百歲。”孫膑母親吃了桃後,變得健康年輕了。于是,其他人紛紛效仿孫膑,在父母過生日的時候,送上壽桃,表示衷心祝福,此俗沿襲至今。

  在焦作民間,“十六,娘吃閨女一塊肉”的風俗非常普遍。女兒是娘身上掉下的肉,趁六六大順之年(即母親66歲生日時),出嫁閨女都要給母親送去一塊豬肉,以此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一般都是一刀肉,即一刀切下來,有多少是多少,不添不去,不能計較斤兩。有的地方是買六斤六兩肉,有的則是買六塊六角錢的肉,取六六大順之意,圖個吉利。此俗起源也有一則傳說:古時候有個孝順的姑娘嫁到了一個很遠的地方。她日夜思念母親,由于路途遙遠,一直沒有機會回家探望。這年,母親已66歲了。她與丈夫及公婆商量回家探母,公婆答應了。夫妻二人割了一塊豬肉,回到家那天,正是老娘的66歲生日。街坊鄰居見她帶肉給母親祝壽,都誇她是娘身上掉下來的肉。慢慢地,這個風俗就流傳下來。老太太們常說:“吃到閨女一塊肉,活到百歲慶大壽。”

  民謠曰:“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據說孔子死于73歲,孟子死于84歲,老人們到了這個年齡,認為是不祥之年,把這兩個年齡作為忌年。父母忌年生日時,做兒女的都要買條活鯉魚,讓老人吃了。民間有“鯉魚跳龍門”的傳說,鯉魚善“蹿”,這一蹿老人就算過了難關,太平無事了。有些地方為老人祝壽時做“面魚”,也有這個含義。在豫北有些地方,每當父母到了這兩個忌年時,女兒都要在立春日的早晨,待天色還未亮時,将親手煮的兩個雞蛋拿到打麥場上,滾幾圈後,回家讓老人躲在門後吃掉,據說這樣老人就可以無憂無慮地安度晚年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