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座雄關,身居河西走廊,素有“河西第一隘口”之稱;它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它是古絲綢之路的要塞,張骞的駝隊來過,林則徐被貶伊利途徑此地的辚辚車聲響過。
它,就是嘉峪關。
翻開詩書,玉門關頻繁出現在古詩詞中,最有名的就是那句: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其他的如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李白的“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至于那句“願得此生常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更是作為愛國的詩句流芳千古。
嘉峪關則黯淡得多。很少有詩人寫到這個關口,似乎在文學裡聯系塞外的就是玉門關,嘉峪關無非是從河西走廊入西北邊塞的一個關口。翻了一下古詩詞,發現了明人的一首《祁連山》:馬上望祁連,奇峰高插天。西走接嘉峪,凝素無青雲。作者是陳棐,很陌生。
如今,聲名赫赫的玉門關已經坍圮了,隻剩一個黃色的土墩面對着蒼煙落日。可是,嘉峪雄關還在,并且占據了天下第一雄關的名号。
策克口岸距離嘉峪關500多公裡,我們的下一站就是嘉峪關。
登臨嘉峪關是第二天的早飯後。去的晚了,停車場車滿為患。網上買的聯票,每人110元,包括三個景點:嘉峪關關城、長城第一墩和懸壁長城。
從停車場沒走多遠,就到達關城大門。這是東大門。聽導遊說,正門應該是西門,可是停車場設置在這裡,很多遊客隻能從東門進。迎面是黃色的圍起來的城牆,看不到始,看不到終。導遊說這是圍繞關城的牆,總周長733米。
進入圍牆,右手側有一個精緻的亭子,亭子裡一塊石碑非常惹眼。這是一塊“天下雄關”的石碑。據說在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肅鎮總兵李廷臣視察嘉峪關防務時,見這裡南有祁連雪山,北有黑山,關勢雄偉,便寫下“天下雄關”四字并勒石為碑。
天下雄關很多,東邊的山海關也是,但是嘉峪關占據了第一的位置。
嘉峪關建于1372年,這一年是明洪武五年。當時,征虜大将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嘉峪關的建關時間比山海關早了9年,從時間上說,它也是大哥。
其實,我們現在走的這一段屬于關城的外城,據史書記載,當時這裡建有驿站、店鋪、廟宇等,是整座關城最為繁華的地方,如今隻剩下文昌閣、關帝廟和戲台三座古建築了。
走過外城,穿過東甕城的城門“朝宗門”(“朝宗”表示過往朝廷官員雖遠行“極邊”,但仍要效忠朝廷,忠于君王),便是挂着“天下第一雄關”的光化門了,至此,我們進入了關城的心髒部位——内城。
進入内城,開始沿着台階拾級而上登上城牆。登城牆的道路22米長,當年稱為“馬道”。如今,這條道路一半是台階,一半還是青磚鋪就的斜道。青磚已經破損不堪,歲月的痕迹曆曆在目。路面斜度二十多度,目的是便于作戰時用手推車往城牆上運送糧草和物資,如遇緊急軍情也方便官員騎馬上城牆巡視。另外一旦敵兵兵臨城下,還可以釋放滾木、礌石等阻止敵兵上城。
站在城牆上,舉目遠眺,頓覺視野開闊。遠處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金秋十月,山頂積雪在陽光的反射下猶閃着白光,這裡的積雪一年四季不化。北側是一個不太高大的黑黝黝的山,這就是有名的黑山。城關兩側是雖然殘破但還能看清走向的嘉峪長城城牆,這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而嘉峪關就建在當中最狹窄的地方。狹窄到什麼程度?南北不足十五公裡。一座雄關就這樣淩然而起,南北由長城連接,真正擋住了塞外的異族騎兵。
其實,出嘉峪關往西還有長城連接玉門關。整個長城,五裡一燧,十裡一墩,三十裡一堡,一百裡一城。城台、城壕、墩台、烽燧縱橫交錯,共同構成了嘉峪關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整個工程曆時168年,一直1540年才建成完工。
雄關矗立,扼守要沖,守護住的是數百年的和平。
此時,我站在高高的城牆上浮想聯翩。來自祁連山的秋風,帶來陣陣涼意。高達11米的城牆分成三截。下面6米的城牆全是用黃土夯成。這黃土取自黑山粘土,并且經過嚴格篩選和加工而成——首先将選好的黃土放在青石闆上讓烈日暴曬,将黏土變成熟土後再進行修築,在修築過程中還要加入灰漿、棉麻、糯米汁等,增加牆體的粘度。在關城建好之後,還要進行嚴格的質量檢驗:在一定範圍内用箭射牆,如果箭頭射進城牆必須推倒重修,隻有箭頭觸牆而落才證明牆體堅固合格。内城牆的6米至9米為第二個階段所修築,為土坯加築,表層又用草泥抹平,使城牆更加的堅固。内城牆的9米至10.7米的垛牆為青磚壘砌而成。
站在高高的城牆上,中軸線上一字排開三座城樓。城樓高17米,城樓對稱,三層三檐五間式。環顧四周,但見内城四角都有角樓,也叫“戍樓”,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牆建有敵樓,是突出于城外側的建築,具有加固城牆,軍事防禦和進攻作用,也是士兵在城牆上巡邏時休息和放置兵器的地方。角台上有箭樓,是警戒哨位,觀望長城烽火的設施。
走下西馬道,便是内城西門“柔遠門”。“柔遠”之意是指明王朝對邊遠遊牧民族實行“懷柔”政策,安撫安定邊遠地區,當時多采用進貢、茶馬互市等手段,以實現明王朝的長治久安。穿過柔遠門,就是西甕城,出西甕城的是會極門。嘉峪關内城有兩座甕城,“東甕城”和“西甕城”。東西甕城的門均是向南開的拱形城門,門額上分别鑲嵌着“朝宗”和“會極”兩個大字。對應的城門分别是“光化門”和“柔遠門”,這兩座城門有門樓,而“朝宗”和“會極”是沒有門樓的。整座嘉峪關東西南北遙相呼應,整座建築渾然一體。
出會極門便是整個關城的第一道防線——羅城。羅城初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肅州兵備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羅城”是應敵的正面,“凸”字形城牆全部用磚包砌,非常堅固。“羅城”南北兩端建有“箭樓”,是觀望關西、關南、關北烽火的設施。兩端與外城牆相接,外城牆又與關城南北的長城相聯。
出羅城,就是最後一道城門,也就是關城的正門——嘉峪關門。青磚壘砌的地基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兩側有着深深地凹槽。據地方志記載,古代每日雞鳴開始通關,城門自辰時開放,直到酉時關閉,每日通關時間達12個小時。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絡繹不絕。而這些痕迹正是古代車輛碾壓所留下的車轍印迹,它也見證了嘉峪關昔日擁有的繁榮與昌盛。
這裡是嘉峪關的西門了。門外就是連綿的戈壁,戈壁的盡頭是高聳的祁連山。大漠孤煙,蒼茫遼遠,金戈鐵馬之聲猶在耳邊。西門外有一塊黑色的石碑,上書“萬裡長城嘉峪關”。
西風獵獵,白雪皚皚,戈壁茫茫。一座雄關,矗立數百年,見慣了刀光劍影,聽多了鼓角争鳴。如今,刀光劍影已黯淡,鼓角争鳴已遠去,隻有熙熙攘攘的遊人在此憑吊一段血與火的曆史。
但願雄關隻是作為見證,永遠不再發揮功用。我們甯願它寂寞着,看一撥撥的遊客來來去去,望河西走廊的流雲舒舒卷卷,賞祁連山的白雪明明滅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