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人愛柳,并不亞于愛泉。因而柳在濟南,有着特殊的地位。由于濟南泉水多,“水皮子淺”,很适合垂柳生長;而垂柳又有着高雅的氣質和獨特的風姿,所以自古以來,濟南的土地上便廣植垂柳。垂柳得地利之先,人和之便,生長得也特别旺,特别美。
“北岸是在千萬株垂柳掩映之下的。垂地拂水,撫摸着遊人的頭發的,長長的垂柳是軟的——遂使這裡的清風也是軟的,水波是軟的,遊艇從而也是軟的,而那樹間的綿蠻鳥聲也軟軟的,這是一個柔和的清爽的所在。”已故學者徐北文在一篇文章中,以動人的文筆如是寫道。
“家家泉水,戶戶垂楊”,老一輩人這樣描述濟南。作為濟南的市樹,柳樹的生命力極其頑強,但凡有點土的地方就能生存,這種堅毅、随遇而安的特質像極了濟南人的性格。在濟南,隻要有水的地方定會有柳樹的倩影,小橋流水、垂柳依依,讓濟南有了“北方江南”的神韻。
濟南泉水最好的陪伴
“到了濟南府,進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100多年前,《老殘遊記》這樣描寫老濟南。當年的濟南到處都有泉水,到處都是楊柳飄拂。
“柳樹1986年就成了濟南的市樹,已經有30年的曆史。之所以選擇柳樹作為市樹,主要還是因為柳樹的生長形态與濟南的泉城特色十分相符,更加突出了泉城的特色。”濟南市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說。早在1983年8月,10位園林專家向市政府提出推選市樹市花,第二年推選的各項籌備工作全面展開。1985年3月,市科協與市園林處召開了市樹市花學術讨論會,會議投票推選柳樹為市樹。同年6月,全市展開市民推選活動。1986年1月30日,濟南市人民代表大會第九屆二十次常務委員會會議最終确定柳樹為市樹。
之所以選柳樹作為市樹,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柳樹的生長形态美觀,尤其是垂柳,高大繁茂,郁郁蔥蔥,近看似片片綠雲,遠看如條條彩帶,與濟南的泉水相得益彰。作為濟南的市樹,它與濟南的市花荷花珠聯璧合,構成濟南的一道靓麗風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更是将柳樹、荷花和濟南的山青水色合為一體,把濟南獨特的美充分描述了出來。
與濟南文化不可分割
柳樹雖然廣泛分布于中國各地,但在泉城濟南,其社會地位、文化内涵才是首屈一指的,也是園林植物中惟一能夠融于城市(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木本植物。垂柳的美麗多姿,讓人豔羨,更令文人墨客着迷。他們滿懷清興,寫出不少詠柳的詩文。
曾任濟南太守的宋代文學家曾鞏有“楊柳巧含煙景合,芙蓉争帶露花開”的佳句,寫的就是大明湖畔的柳色,美得恰如其分。明代詩人晏璧也在詠柳詩中寫道:“杏花開遍柳垂絲,柳下清泉漾碧漪。莫折柔條留系馬,綠陰深處聽黃鹂。”他寫的是“柳泉”邊的柳色,美得呼之欲出。清代詩人劉伍寬還專為明湖柳作了一首七律,詩題就叫《明湖柳色》。就連清朝皇帝乾隆對明湖柳也大加贊美:“秋月春風初較量,白榆應讓柳千條。”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禛有感于大明湖水面亭之柳色,寫出了著名的《秋柳》詩四首,意韻含蓄,境界優美。更叫人歎絕的是,全詩句句寫柳,卻通篇不見一個“柳”字。這四首詩傳開後,大江南北應和者甚衆,新科進士王士禛亦因此一舉成名。自那以後,人們将此處稱為“秋柳園”,且街以園名。
現在,漫步大明湖南岸,還可以見到一塊刻有“秋柳含煙”字樣的奇石。“秋柳含煙”說的是舊時“明湖八景”之一,它的組成元素中包括秋柳園、秋柳詩社、天心水面亭3大景點,随遇而安、堅毅剛強的品格,以及其柔和飄逸的外表——柳樹與濟南有緣,确實具有可以代表濟南的内在底蘊。依泉而生的柳樹,是濟南人最為偏愛的植物。這些柳樹依偎在水邊,為景觀增色不少。
老濟南人生活中的柳
對更多濟南人來說,對于垂柳的深情,多貫穿于日常生活中,融于民俗風情裡。垂柳給他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過去每到清明時節,濟南人都有“賞柳”、“戴柳”、“插柳”的習俗。“賞柳”常到郊外,廣袤的田野上垂柳如煙,含綠吐翠,芳草青青,百花盛開,景色格外迷人。恰如清代濟南詩人朱缃在《清明日東城踏青》一詩中所寫:“輕黃柳線落雛燕,淺碧草痕淺乳雞。”而“戴柳”的多為婦女兒童。清明這天一早,他們就把柳枝編成圓圈戴在頭上,或将嫩柳枝直接插在頭上。這既是美的點綴,又能保平安吉祥。“插柳”則遍及千家萬戶。過去清明這天,濟南的家家戶戶都把柳枝插于門上,據說此俗源自紀念“教民稼穑”的神農氏,而更普遍的說法則是柳有解毒辟邪的功能。
攝影:李鋒
濟南人熱愛垂柳的另一種方式,就是與柳為伴,傍柳而居。“山色四圍明月裡,人家半住柳陰中”就是濟南民居的真實寫照。至于那些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居室也多有垂柳掩映。老家濟南的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曾在詞中寫道:“垂楊庭院,暖風簾幕,有個人憔悴”,清代詩人田雯則進一步解釋說:“跳波濺客衣,演漾回塘路。清照昔年人,門外垂楊樹。”
就連如今濟南不少地名都和柳樹有關系。柳行社區、大柳行頭、小柳行頭等地區,其實都和柳樹有關系。濟南市天橋區北園街道辦事處柳行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表示,不少地方的命名都是根據地貌特征來的,該區域有一條柳行河,河邊柳樹衆多,“而且都說楊樹成林,柳樹成行,這應該就是柳行的來曆。”
柳樹種植的“特色路線”
有史以來,大明湖畔柳樹成行,垂柳随風搖曳的身影倒映在水中,美得像幅畫。春夏季節,人們都喜歡在柳樹下聊天、散步,這也是老濟南的一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城建工作者說,俗語有雲,無心插柳柳成蔭。這說明了柳樹的一大特性:極易成活。此外,柳樹還具有耐旱、耐水,對空氣污染及塵埃的抵抗力強等特性。
“不僅如此,柳樹每年3月就發芽,12月才開始落葉,一年不過3個月沒有綠葉,還可以欣賞枝條,這樣高的綠化貢獻率,是其他行道樹種很難比拟的。”濟南市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說,現在柳樹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大明湖等公園有很多柳樹,社區内也有柳樹,環城河等河道周圍的道路也分布着柳樹,應該說,除了南部山區土層較淺不适合種植柳樹,其他地方市民經常能夠見到柳樹。
因為有泉水和柳樹的相伴,濟南便柔軟了整個北方城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