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長江白鲟滅絕的根本原因

長江白鲟滅絕的根本原因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2 20:44:46

7月21日晚,随着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有着“長江中的活化石”之稱的白鲟,以一種悲情的方式登上熱搜——白鲟被正式宣布滅絕。萬千網友不約而同地表達着痛心和惋惜,“我們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别。”

長江白鲟滅絕的根本原因(對話白鲟滅絕論文作者危起偉)1

2022年6月18日,觀衆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參觀白鲟标本。 圖/IC photo

白鲟是長江特有物種,也是距今1.5億年前的白垩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遠古魚類之一,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成年白鲟個體體長7米,最重可達500公斤。在四川漁民代代相傳的諺語中,就有“千斤臘子(中華鲟)萬斤象(白鲟)”一說,可見“中國淡水魚之王”白鲟的體型之巨。

事實上,“滅絕”二字并非首次與白鲟産生關聯。2019年12月,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刊發的一篇研究論文中,通訊作者、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産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就曾指出,2005年至2010年間,白鲟已經滅絕,不僅如此,可能在1993年,該物種就已功能性滅絕。

上述論文發出後,引起廣泛關注。2020年1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其官方微博表示,正在開展的亞歐鲟魚類全面評估最終結果尚未發布。而如今,這個讓許多人不願相信的事實終于“蓋棺論定”,正如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鲟魚專家組主席艾納·路維(Arne Ludwig)所說,“結果是令人震驚和悲傷的,但卻在意料之中。”

正式宣布這一結論需要經過何種流程,在哀悼和紀念之外,我們又該有怎樣的反思與行動,7月22日,新京報記者對話白鲟滅絕論文作者危起偉。

長江白鲟滅絕的根本原因(對話白鲟滅絕論文作者危起偉)2

1993年,危起偉在宜昌江段救助一尾白鲟。 受訪者供圖

“宣布一個物種滅絕,需要科學的評估”

新京報:正式宣布一個物種的滅絕需要哪些程序?

危起偉: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有一個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公布在其官網上,裡面有詳細的評估程序、依據和等級劃分等内容。按照受威脅程度,物種被分為“易危、瀕危、極危、野外滅絕、滅絕”五個等級。

首先,要有這個物種的原始數據,通過科學家、政府或某些研究團體收集。然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會組成一個專家組,進行科學的論證和評估。當确定某物種的最後一個活體死亡,才可以正式宣布該物種滅絕。鲟魚也有一個專家組,我是其中一員,從1996年至今都在參與相關的工作。

新京報:如何區别“滅絕”和“野外滅絕”?

危起偉:“滅絕”是指該物種的最後一個活體已經死亡、徹底消失;“野外滅絕”是指在某一物種的壽命範圍内,經過調查發現野外的最後一個活體已經死亡,但還有人工養殖的活體。從野外的數據來看,“滅絕”和“野外滅絕”其實是一樣的。

新京報:這種物種滅絕的評估工作大概需要多久?

危起偉:一般來說時間不會很長,這次對白鲟的評估,可能是受到了疫情影響。工作主要是收集數據、寫報告,之後,我們會集中開會讨論。

2019年,我們在上海開了一次專家研讨會,當時大家對白鲟的現狀有了比較一緻的意見。開完會之後,專家們會把評估意見提交到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秘書處審核、校對,最後才會正式宣布物種滅絕。

新京報:在兩年多前的論文中,你就曾指出白鲟已于2005年至2010年滅絕,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危起偉:在那篇論文中,我們和國外的專家合作,制作了一個研究模型,可以通過模型計算出物種的壽命以及滅絕時間。模型主要依據我們收集的一些數據,包括文獻、白鲟的捕撈記錄、白鲟的年齡體重等,基于這些信息和1981年至2003年的210例目擊報告,我們計算出,白鲟的滅絕時間是2005年至2010年。

舉個例子,鲟魚的壽命一般是40年,如果在40年間的調查裡,研究人員沒有在野外發現白鲟活體,這就可以表明這一物種已經“野外滅絕”了。

長江白鲟滅絕的根本原因(對話白鲟滅絕論文作者危起偉)3

2003年,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危起偉與研究人員正在搶救被誤捕的白鲟。 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白鲟最後一次出現是在2003年,距今不夠40年,為何能判定它已經滅絕?

危起偉:推斷它滅絕的依據是,在40年這個時間長度裡,沒有發現白鲟有自然繁殖的現象。我們在2003年發現的白鲟,體長三米多,年齡推測是二十幾歲,屬于中年,壽命可能最多還有二十年。至今,我們仍未找到其他活的野外白鲟個體,而之前發現的白鲟或許也到了壽命的盡頭,因此判斷這個物種滅絕了。

“無法繁殖是白鲟滅絕的主要原因”

新京報:白鲟滅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危起偉:白鲟的滅絕是多種原因造成的,無法繁殖是主要原因。當白鲟洄遊的通道被阻斷,成年白鲟無法再像以前一樣回到上遊産卵,再到下遊覓食——白鲟需要吃大量的魚,但長江上遊的魚類資源不夠豐富,滿足不了這個種群的食物需求,所以要到下遊覓食。

其次,随着長江捕撈的發達,很多魚類被捕撈,白鲟的食物也相應減少,種群生存面臨威脅。

最後是航運的發展帶來的影響。白鲟體型較大,還喜歡跳出水面換氣,容易被船隻、螺旋槳傷害。此外,防洪、公園和航道的建設等,令江邊的沙灘、沙洲被石頭覆蓋,導緻一些小魚沒有食物吃,白鲟的食物和栖息環境也會受影響。

新京報:白鲟為什麼沒有被人工繁育,難點主要在哪裡?

危起偉:白鲟的體型大,數量少,人工繁育難度大。

上世紀80年代,曾有人把白鲟放到人工水池中飼養,但很難養活。那時候的養殖都是用土水池,沒有流水的條件,池底相對缺氧,而白鲟需要有活水的大池子,如果養在小水池,它很容易一頭撞死。

等我們把它的習性研究透了,技術和硬件條件也好了,它們的數量卻變得很少了。想要在野外找到成熟的白鲟,特别是活體的雄性白鲟和雌性白鲟,概率非常小。

除了養殖條件不夠外,以前的通訊也不發達。那時候的船上沒有手機,漁民發現白鲟,得發電報上報,等我們趕到現場,往往已經看不見活的白鲟了。

新京報:你在2002年、2003年都曾救助過白鲟,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危起偉:那兩尾白鲟都是受傷的。2002年,南京發現的那尾傷得非常嚴重,救過來也還是“遍體鱗傷”。2003年,在宜賓發現的白鲟傷勢相對輕一些,救好後便放回江裡了,活得很好。我在它身上放了跟蹤器,但後來這個跟蹤器失聯了,再也沒有找到它。

長江白鲟滅絕的根本原因(對話白鲟滅絕論文作者危起偉)4

1993年,危起偉在宜昌葛洲壩下遊發現的白鲟。 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這是不是你最後一次看到白鲟?

危起偉:對。2003年1月24日,我們聽說在長江宜賓南溪江段發現受傷的白鲟,便從武漢趕往四川宜賓。當時我們還遠程指導漁民如何救助白鲟,比如不要用粗糙的繩子拴它、要讓它正立呼吸等。

那是一尾三米多長、三百多斤重的雌性白鲟,傷得比較嚴重。我們帶着藥物去救治它,第二天它的傷勢就有所好轉,我們就把它放回了江裡,并安裝了跟蹤器。本來想一直追蹤監測它,但後來船隻觸礁,丢失了信号。此後十年,我們都一直在找這尾白鲟,但再也沒有找到它。

“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時間已非常緊迫”

新京報:長江其他魚類的現狀如何?

危起偉:白鲟已經滅絕,希望大家能更多關注長江的其他瀕危魚類。由農業農村部組織的長江流域水生動物資源與環境調查,持續了5年,監測到的魚類有323種,有曆史分布而未采集監測到的魚類則多達135種。調查監測到的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有3種、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有17種,分别減少2種和10種。可以說,有些魚類已經接近瀕危,甚至可能沒有了。

長江白鲟滅絕的根本原因(對話白鲟滅絕論文作者危起偉)5

長江鲟。IUCN此次發布的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顯示,長江鲟野外滅絕。 來源: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網站

新京報:針對這樣的現狀,你有哪些呼籲或建議?

危起偉:水生野生動物更需要保護。目前,陸生野生動物的保護做得比較好,它們的特性相對更清晰明了,能看得見摸得着;另外,陸生野生動物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相對較小,建立自然保護區就能把人類隔開。

而水生野生動物自然栖息的河流、湖泊等,相對而言更像一個公共區域,難以避免地需要承載行船、用水、發電、排污等人類活動。

水生野生生物出現在人類面前的頻率并不高,大部分都看不見、摸不着,但它們還是很重要。由于保護不到位,很多水生野生生物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它們需要更多的保護和關注,且時間已非常緊迫。

我們保護野生動物的力量和速度,要和它們的滅絕速度賽跑。我們要跑不赢的話,物種就滅絕了。

希望大家能多看看瀕危物種的照片和視頻,了解它們的基本形态,多宣傳保護知識。我非常珍惜白鲟的照片,雖然當時拍的像素不高,但我一直保存到現在,是十分珍貴的資料。

新京報記者 吳采倩 實習生 王蕊 蘇磊

編輯 李彬彬 校對 張彥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