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地瓜腔普通話真頭痛
#胡建人說好普通話有多不容易
#福建人和廣東人塑料普通話對決
......
近年來福建人的口音備受網友關注,“胡建”這個梗似乎永遠都過不去了。幾乎全國人民都對福建人的普通話口音有了刻闆印象,如h、f不分,還有變扁的翹舌音、消失的後鼻音等。其實這可能來源于在方言背景下習用普通話時産生的語音缺陷。
實際上,由于福建内部方言差異大,福建各地的普通話并不一樣,各有特色。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受閩南話語音影響的閩南普通話。而它到底有什麼特别之處呢?撇開大家熟知的語音部分,我們将從詞彙及語法入手,來捋一捋閩南人說的普通話(由于不同地區、年齡的差異,以下例子僅歸納某些閩南普通話中出現的普遍特點,并不代表所有閩南人講普通話都是如此)。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廈門随處可見推普的标語 ©廈門手繪地圖
随着推普工作的開展,會說普通話的閩南人越來越多。但是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閩南人的普通話水平仍然參差不齊。有時候還會出現這樣一種場景,不太會說普通話的老人家與隻會說普通話的孫輩交流,經常是普通話中夾雜着閩南話,“雞母屎半黑白”。而大多數閩南人在社會生活中同時保持了方言和普通話的同等輸入,并行不悖。在這種“雙語”環境下,便誕生了“閩南普通話”。
由于閩南普通話語音的複雜性,在推廣普通話的時候往往會比較重視方音辨正,而忽略詞彙規範。其實,閩南普通話與标準普通話的用詞之間也存在着一些差異。
多用單音詞
首先,從音節的角度看,閩南人說普通話時,經常會使用單音詞。比如“學習好苦(辛苦)啊”“不止要養(撫養)小孩,還要養父母”“我怕(擔心)來不及”。有時候還會混用方言單音詞和普通話雙音詞,如窗(窗戶)、椅(椅子)、桌(桌子)、蟲(蟲子)、蜜(蜂蜜)、鮮(新鮮)等。
語氣詞造就獨特語調
其次,語氣詞在普通話和閩南普通話中都有較高的使用率。在語調方面,一些語氣詞的使用也造成了閩南普通話具有獨特的語調。除了“啦”“嗎”“呢”“啊”等一些基本的語氣詞,閩南普通話還有“喔”“耶”“欸”“吼”等特有的語氣詞,如 “看起來很豐盛欸”“好緊張喔”。但相比于閩南地區,台灣地區用得比較多,且句末語氣拖音更長,語調更舒緩。
閩南話與普通話相互滲透影響
閩南普通話詞彙中既留有閩南話的滲透,也受到了普通話的影響。
一是把閩南話詞語稍加改動或對普通話詞語進行改造。如煎勺、裝飯、結疤等。
一些把閩南話詞語稍加改動或對普通話詞語進行改造的例子
二是直接借用閩南話詞語。我們在說普通話時,有時候也會将一些閩南話詞語直譯成普通話使用,比如“來去”,“我們來去開會”。到底是“來”還是“去”呢?在閩南話中,當第一人稱做主語時,往往會用“來去”代替“去”。“我們來去開會”即“我們去開會”。
閩南普通話借用了很多閩南話的詞語
閩南普通話與普通話的語法結構大體上是一緻的,但在短語、句式等方面還是有自己的一些語法特點。
閩南人常用短語(部分)
閩南普通話裡有很多與普通話不一樣短語,在普通話中較少使用,比如:
“回家吃自己”,不懂閩南話的人可能會疑惑,吃自己?怎麼吃?“回家吃自己”在閩南話中比喻辭掉或被辭掉工作。這是一個動詞性短語,加上“的”即名詞化了。
“你怎麼這樣子(你怎麼這樣)”,“這樣子”是閩南與台灣地區普遍使用的短語,網絡上還有人特意使用諧音“醬紫”來表示。
閩南與台灣地區常常使用“害”字。“你害我不能參加這次比賽”,這裡的“害我”是“使得我”的意思,而不是“傷害”“殺害”。
“做不太起來” 意思是做了但不太成功,這裡的“起來”有“趨向”的含義,是趨向動詞。在普通話的語法中,“不太”應該放在形容詞前面,比如“不太容易”,而不能放在動詞前面。
當閩南人不知道一個人的年紀,隻能猜測一個年齡區間時,經常說的是“XX左右歲”,比如“她大概二十左右歲吧(她大概二十歲左右吧)”。
閩南人算錢時喜歡将“一塊五”“兩塊五”說成“一塊半”“兩塊半”。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你要是問閩南人幾點了,如果是九點二十分,閩南人往往會回答“九點四個字”。時鐘上不是有1至12十二個數字嗎,每五分鐘一個“字”,當分針指向4字的時候,正是二十分。
閩南人常用句式(部分)
漢語缺少形态變化,語法結構的特點往往通過語序表現出來。閩南普通話與普通話語序基本上是一緻的,但在某些句式又表現得不一樣。
①“有 複雜動詞結構”的句式
在現代漢語中,“有”不能直接帶複雜的動詞結構做賓語。比如可以說“有影響”“有準備”“有計劃”“有調查”等,卻不能說“有看”“有寫”“有反對”“有同意”等;也可以說“有深遠的影響”“有周密的計劃”,但不能說“有在準備”“有在調查”等。
而在閩南普通話中,“有”字後面加動詞或動詞性短語卻沒有這樣的限制。例如“你有打籃球嗎”“我有看到他走過去”“剛剛有偷偷問了一下”“你有在認真做作業嗎”等。這是閩南話中常常使用的句式。
從語法意義上來說,“有”表示肯定動作、時間的發生或性狀的客觀存在。在大部分“有”字句裡,即使把“有”字删去,對于句子意思的表達,并不會有影響。
②賓語前置句式
閩南話中,賓語往往置于動詞之前。閩南普通話也會使用此類句式,如“飯拿一碗來(拿一碗飯來)”“書買一本來(買一本書來)”。
③“說不……也不……,說……也……”句式
這是一個挺經典的句式,在閩南普通話中經常會出現。例如“說不趕也不趕,說趕也趕”,到底時間趕不趕,模棱兩可,我們也不知道。
④“才/隻是……而已”句式
“才/隻是……而已”句式也經常出現在閩南普通話中,如“才三塊錢而已”“隻是不開心而已”。
⑤“把”字句
閩南話中有一種“把”字句形式,即“賓語 共伊”,代詞“伊”與前置賓語指的是同一人或物,形成了“賓語 共伊 動詞”的句式,如“門共伊關起來”。根據實際情況,“共伊”還可以用“共我”“共汝”或“共侬”替代,如“批已經共汝寄去”“冊共我收起來”等。這種句式在閩南普通話裡也有所體現。
“共”在這個句式裡相當于普通話的“把”,閩南人說普通話時通常會将它直譯成“給”。如“門給它關起來”“信已經給你寄去”“書給我收起來”等。在标準的普通話中,很少像閩南普通話這樣表達,而是說 “把門關起來”“已經把信寄給你了”“把我的書收起來”。
⑥“被”字句
閩南話裡沒有純粹表被動的介詞“被”,被動句式裡經常用的是“予”。标準的普通話中,表示被動意義的借詞後面所帶的賓語可以省略。但閩南話不能缺少賓語,至少會有代詞虛指“侬(人)”。
閩南人說普通話也經常會使用這種方言句式,往往将“予”直譯為“給”來表示“給予”“被”的意思,如“他給人打了(他被打了)”“碗給人打破了(碗被打破了)”。
以前,我們寫作文的時候不經意間會順着閩南話的語序寫出來,還聽過語文老師批評“你們的作文用普通話讀出來都不通順,可是用閩南話讀就很順……”現在,大概沒有多少人會犯這樣的錯誤了。
具有濃重閩南特色的閩南普通話成為了識别閩南人的獨特标志,也給大衆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段子。然而随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交際的需要,方言母語的使用正随着代際的更叠逐漸減少,原本閩南人濃濃的地瓜腔也在逐漸減弱。
要是哪一天沒有什麼人講閩南普通話,那我們說話的樂趣應該會少了很多吧。
參考文獻 [1]王麗華.“閩南普通話”的詞語特點研究[J].閩台文化交流,2008:133-136.[2]林清書,林麗芳,王詠梅,陳筱琪.台灣閩南"地方普通話"的主要特點[J].龍岩學院學報,2017[3]林清書.閩台“地方普通話”的基本特點[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5-19.[4]窦煥新.台灣普通話中的“有 動詞”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3-56.
*本内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