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碳中和研究小程序

碳中和研究小程序

科技 更新时间:2024-11-30 05:06:18

碳中和研究小程序?氣候變化研究涵蓋的學科發生了變化,能源與燃料、綠色與可持續科技、環境工程和環境研究等新興學科研究占比則持續上升呈現出科技支撐全球通往碳中和之路的趨勢,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碳中和研究小程序?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碳中和研究小程序(科技支撐全球通往碳中和之路)1

碳中和研究小程序

氣候變化研究涵蓋的學科發生了變化,能源與燃料、綠色與可持續科技、環境工程和環境研究等新興學科研究占比則持續上升。呈現出科技支撐全球通往碳中和之路的趨勢。

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曆史性機遇,推動疫情後世界經濟“綠色複蘇”,彙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已在中國社會形成廣泛共識。

然而,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目前還在中高速發展階段,工業化、城鎮化仍在推進之中,減碳并非輕松可以實現。

在12月21日召開的國際科技傳播聯盟(IUSTC)年會上,發布了一份由科技日報社策劃、科睿唯安提供數據支持的《科技支撐全球通往碳中和之路——世界碳中和科技發展報告2021之氣候變化》報告。

報告對全球過去20年間有關氣候變化的基礎研究開展了多維度檢索,介紹了氣候變化科研論文發表趨勢、重點主題關注、國際合作情況等,闡釋了科技創新在兌現中國“雙碳”承諾、推動全球實現碳中和目标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與會嘉賓對報告進行了專業解讀:一方面結合報告,對學科研究和技術趨勢開展中觀分析;另一方面針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提出相關建議。

中國内地氣候變化科研論文總數位列全球第二

百年間,關于氣候變化的科研論文不斷增長,特别是近20年間,這一期間發表的論文占氣候變化相關論文總量的95%,且相比于數據庫的總體收錄論文的增長,此類研究的增長更為快速。

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在2010年以後論文産出增速加快。而早在2006年,美國相關論文的産出就已快速增長。中國内地相關論文在2012年以後才開始顯著增加,但增長速度最快,在2014年,論文數量超過英國,并逐步縮小與美國的差距。截至2020年,中國内地的相關論文總數位列全球第二。

科技日報社總編輯許志龍認為,全球科技界對氣候變化有着基于科學研究視角和曆史維度的深刻理解,考察基于文獻計量方法的全球氣候變化相關基礎研究和前沿熱點,對幫助全社會各階層達成共識,具有顯著的說服力。

中美互為氣候變化研究中最大合作夥伴

全球範圍内氣候變化的相關研究方面,無論是國際合作還是本土合作,科研産出量都在穩步增長。到2020年,氣候變化主題中,國際合作論文已達到40%。

在氣候變化的相關研究中,中美互為對方最大的合作夥伴,在過去的20年間,中國内地科研機構與美國合作發表了7155篇論文。合作論文數量逐年增長,從2001年的13篇,增長至2020年的1305篇。

中國與歐洲也有頻繁的合作。在與中國内地合作最多的Top10國家中,有一半來自歐洲。而中國内地也是歐洲28個國家的第二大合作夥伴,美國是歐洲28個國家合作最多的國家。

中國與東盟國家自2003年才開始在氣候變化相關研究中開展合作。在東盟國家中,與中國内地的合作最多的是新加坡,達291篇。美國則是東盟國家在氣候變化相關研究方面最大的合作夥伴,其次是澳大利亞和英國,中國内地排在第四位。

适應性研究等科技成果賦能碳中和目标達成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鄭大玮說,減緩與适應作為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兩大基本對策同等重要不可偏廢,這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

實現碳中和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多邊主義框架下的全球氣候治理推進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應用部署将成為全球氣候合作的重要内容。關鍵領域的重大科技創新研發、儲備、部署與大規模推廣應用決定了全球氣候治理能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長莊貴陽稱,“未來,深度減排或零排放技術、負排放技術和地球工程類技術在未來全球減排格局中的戰略性作用備受關注。”

從雙碳目标與人類健康協同治理的形成機制角度,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教授黃存瑞對實現碳中和提出建議。他表示:“我們需要充分理解和重視氣候政策、空氣質量、生活方式和公衆健康之間的密切聯系,從而為氣候變化減緩和适應行動提供關鍵的催化劑。此外,亟須将健康納入氣候決策過程,充分考慮氣候政策和制度對健康的潛在影響和協同效益,從而制定更具成本效益和社會可接受的技術路線。”

氣候問題亟須在多邊框架下開展國際合作

通往全球碳中和之路離不開更密切的國際科技合作。

對于未來的國際合作方向,聯合國氣候技術中心與網絡咨委會委員、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研究員仲平強調,我們應該笃定方向、加大投入,開展更多面向碳中和技術解決方案的研發,開展更多跨學科、跨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以更快的速度、更短的時間、更低的成本推動全球層面的綠色低碳轉型。

莊貴陽提出:“獨木不成林,氣候問題迫切需要在多邊框架下開展國際合作。”他認為,必須明确的是,氣候變化問題帶來的自然風險呈現增長性、系統性、空間分異性等特點,而大氣治理具有明顯的公共物品屬性。因此,加強國際合作對于實現碳中和至關重要。

“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世界各國在面對氣候危機時都難以獨善其身,而氣候變化引起的公共衛生和生物安全風險具有全球性和公共性,需要各國政府和科學界通力合作。”黃存瑞說。

鄭大玮認為,負有主要曆史責任的發達國家應率先大幅度減排,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努力做出減排自主貢獻的同時,要大力開展适應氣候變化的行動。

張佳欣

來源: 科技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