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山必有客
無客不住山
客家人大都依山而居,勞作生息,他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具有山鄉特色的村落,村裡有座樓,樓裡有人家……
“客家山居圖”
自秦漢以後,客家人的祖先從中原南遷,跋山涉水,幾經輾轉,定居嶺南。這個民系懂得和平之可貴,懂得安居樂業之可貴,更懂得居住的防禦與舒适。客家人在社會生産和生活中,憑借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在嶺南秀美的大地,建造了土樓、圍龍屋、四角樓等衆多著名的古民居建築。客家地區的古村落承載着客家人久遠的曆史記憶,是客家人千年輾轉遷徙中艱辛而輝煌的創業見證,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客家曆史的重要載體。
梅州圍龍屋是一種富有特色的典型漢族民居建築,遍布于梅州全市8縣(市、區),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曆史。
梅州客家圍龍屋共有2萬多個,其中,價值最高、規模最大的客家圍龍屋主要分布在梅州的梅縣區、梅江區、大埔縣和興甯市,比如梅縣區的仁厚溫公祠和萬秋樓,梅江區的承德樓,大埔縣的泰安樓和花萼樓,興甯市特色古民居【辛亥遺址】何子淵故居等。
泰安樓位于廣東省大埔縣湖寮鎮龍崗村,距今有241年曆史,是國内極為少見的石方樓。因外牆為石牆,故稱石樓,遠遠觀看真像是一座牢不可破的城堡。
天外來客—大埔花萼樓
花萼樓位于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大東鎮聯豐村,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土圍樓,距今有400多年的曆史,屬土木結構的圓形建築,其設計精巧、結構獨特,顯示了客家人圓滿、團結、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是客家圍屋的典型代表,是民居建築造型藝術中最粗曠、最典型、最富魅力,屬世界四大民居建築之一的古建築。
罕見的“棋盤形圍龍屋”—興甯進士第
進士第位于興甯市坭陂鎮湯一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曆經三代不斷擴建完成現在規模。原名“榮秩第”,因其第二代五子如柳公中武進士後,更名“進士第”。整座屋宇以規模宏大,建築牢固,結構工整聞名于興甯境内,是一座少見的大型“棋盤形圍龍屋”。
古老神奇的記印—梅縣仁厚溫公祠
仁厚溫公祠,位于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群豐村,是梅州市乃至客家地區現在所知的曆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客家圍龍屋,梅州仁厚溫公祠是唯一收入中國建築學會編撰的巨著《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一書的客家圍龍屋。
它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1490),"四進三堂八橫三圍",有390間的正房(兩邊幾十間雜間未計),還有宏偉寬闊的祠堂、庭院和長長的天街、巷道。五百年的曆史長流,在這裡留下了古老神奇的記印;五百年的歲月滄桑,在這裡刻下了前人生活的足迹。
中西合璧—梅江聯芳樓
聯芳樓又名聯芳齋,坐落在梅江區西陽鎮白宮新聯村,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兩層客家民居建築。該樓從1928年開始規劃,1931年動工興建,1934年竣工,曆時3年,耗資24萬光洋。該樓由旅印尼丘姓華僑合資興建,取“五葉聯芳華”而命名。該樓由潮州人氏翁瑞社設計建築,水泥、鋼筋、石灰等建築材料都直接從國外購買經汕頭進口。
耕讀傳家,人丁興旺—豐順崇德樓
崇德樓位于豐順北鬥鎮荷樹墩,約建于清朝乾隆年間,整體布局為三縱二橫雙圍龍結構,占地約五千多平方米,建築結構前低後高,呈橢圓形,曾居住有六十多戶人家,約三百人。相傳荷樹墩陳氏從揭陽縣錫場華清遷入,開基祖仕元公見此地林木蔥茏,荷樹茂密,土地肥沃,山川豐盈,于是開基創業。經過幾代人繁衍生息,家境昌隆,人丁興旺,于是十世祖連桂公籌建了崇德樓這座大宅,現已傳至20世。
中歐風情—五華新民樓
在五華縣華城鎮西林村有一座民居叫新民樓。它的外形與我們客家傳統的圓形圍屋有所不同,也不像我們客家地區很普遍的半月形圍屋,而是方方正正、十分講究對稱的四角樓。整座房子在建築形式上講究科學,在設計思路上融入了一些歐洲元素,富有藝術特色。不論時代如何變遷,新民樓作為客家民居的一部分,會永遠留在客家先民的建築史上,它創新性的設計已成為客家建築的一筆寶貴财富!
星型圍龍屋—蕉嶺粟壩羅氏大圍屋
粟壩大圍屋位于蕉嶺北面廣福鎮粟壩村,始建于清嘉慶二十年(1915年)。該屋是一座三圍星狀特大型的客家民居建築,從遠處看,層層疊疊的圍屋,宛如一十二顆閃爍的星星簇擁着三條盤纏的巨龍,因此民間俗稱“星型圍龍屋”。整個圍屋有二百多個房間,鼎盛時,住五百餘人,五代同堂,其樂融融,是客家人注重團結聚族而居的經典之作。
僑胞愛國情懷—豐順祥輝樓
沿着S224線,來到豐順縣黃金鎮遍沙村段,會看到一座鶴立雞群、别具風格的客家古民居——祥輝樓。在這座雖然留下殘缺與遺憾的古民居身上,卻閃耀着一連串深邃且不可磨滅的曆史印記,樓的主人是一位愛國愛鄉的豐順客籍越南歸僑朱祥輝。祥輝樓雖曆經近80年的風風雨雨,卻傲然屹立,雄風依在;它的前世今生,令人感慨不已。
客家民居的文化内涵十分豐富,從建築風格到民風民俗處處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衆多國内外專家譽為東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築奇葩、一部讀不完的百科全書。
梅州市古民居一覽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