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檔電影看了嗎?
目前讨論度最高的幾部裡
一定有《滿江紅》
159分鐘的影片裡
其實有不少“吳江元素”
你發現了多少?
舟過吳江
電影中張大和瑤琴兩位劇中人都唱了一首詞: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流光容易把人抛,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這首詞是南宋詞人蔣捷的
《一剪梅·舟過吳江》
這首詞寫于宋亡之後,作者漂泊途中行舟過吳江,寫出思鄉傷時悲國諸種感懷。末尾三句,芭蕉櫻桃尚且鮮豔過,而詞人身軀漸老,卻仍不能實現心中所想。淺語之下,蔣捷于落寞愁苦中,寄寓感傷故國的一片深情躍然紙上。
到了現在
無論是栖居在本地
還是漂泊在外
吳江人的心靈深處
總會有一份菰菜羹、鲈魚脍的滋味
一陣心字香燃燒的香氣
久久萦繞
三忠祠
《滿江紅》講述的是南宋紹興年間嶽飛死後的故事。說到嶽飛,吳江人也曾為他修祠。吳江松陵鎮東門外垂虹橋底,曾有三高祠、三忠祠兩座祠堂。其中三忠祠紀念的便是吳國謀臣伍子胥、唐朝将領張巡、宋代抗金名将嶽飛。
三忠留下的
忠肝義膽、精忠報國的精神
随着時間融入吳地血脈
成為代代吳江人
敢闖敢拼、報效國家的硬朗注腳
古往今來
無數騷客文人都
願意将筆墨
潑灑在吳江這片熱土之上
莼鲈之思
《世說新語》中記載着吳江人張翰的故事:“張季鷹……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鲈魚脍,曰:‘人生貴得适意爾,何能羁宦數千裡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這是吳江人獨有的鄉愁與天真:在家鄉的滋味和人生的“适意”面前,名與利隻是過眼雲煙。
楓落吳江冷
到了唐代,詩人崔信明留下一句“楓落吳江冷”,讓吳江的“楓”景成為無數文人騷客的靈感源泉。之後,李白、蘇轼、楊萬裡多位大家都曾為吳江的楓葉潑墨揮毫。
吳江舟中詩卷
時間來到宋代,運河之上,吳地纖夫力搏風雨的情景曾深深震撼過大書法家米芾,讓其留下了《吳江舟中詩卷》。纖夫們拉着航船劈開了風牆。米芾興緻突起,将狂風之勢和纖夫之勇,都寫入了詩卷之中。
入蜀記
公元1170年,陸遊從水路前往蜀地夔州上任,他将沿途見聞寫進了《入蜀記》這部中國最早的長篇遊記中。
他看到了運河村鎮的興旺活躍:岸邊“居人繁夥,賣鲊者尤衆”,河中“小舟叩舷賣魚”,千年前的吳江先輩們制作腌魚、沿河售賣的身影躍然紙上。
他感受到了水鄉兒女的不屈不撓。“運河水泛溢,高于近村地至數尺。兩岸皆車出積水,婦人兒童竭作”。在與水災的抗争中,吳江人無論男女老少,悉數上陣。而勤勞勇敢的吳江母親“足踏水車,手猶績麻不置”,心中始終惦念着一家人的衣物穿戴。
還有缥缈的“震澤遠山”,滄桑的“長橋層塔”,都令陸遊沉醉并慨歎:“煙波渺然,真若圖畫”。
舟楫往來,千裡通波
财貨雲集,文化彙流
千百年來
吳江人以雙手為筆
大自然以河湖作畫
悠悠歲月點染絲絲情意
前不久
蘇州灣博物館
正式開放參觀
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
數千年的曆史
在這裡齊聚!
絲綢、古鎮、運河、江村
特色鮮明的江南文化名片
在這裡亮相!
古往,今來
展示着吳江深厚曆史文化底蘊的
積澱與傳承
向美而生
讓六千年曆史的沉澱回響
綻放于美麗東太湖畔
讓居者栖居、來者流連、聞者向往
這裡是吳江
一座敢為、敢闖、敢幹、敢首創的城市
新時代魚米之鄉
宜居樂居的“最江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