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分析過程中,售罄率是一個很常用的指标,它的公式是:
某個期間的商品銷售量(金額)/進貨量(金額)
這個指标主要用于說明商品的适銷程度。那麼,在具體的應用中,有哪些需要比較有意義的應用,或者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第一,有兩個基礎的角度,商品與組織,從這兩個角度,我們能獲得哪些問題的答案:
1、 哪些大類、小類、售罄率高,哪些售罄率低;
2、哪些款、SKU售罄率高,哪些低;
3、 這些大類\小類\款\SKU在各區域\終端的售罄率高低狀況;
4、 哪些地區\終端在某段時間内售罄率高,哪些低;
5、這些地區\終端的TOP和BOTTOM售罄商品;
看起來很簡單,兩個角度各自出發,再進行交叉查看,隻是我通常認為一先一後的一置換,對數據作出的解釋就有很大的不同。
第二,時間維度。雖說公式中的某個期間可以任意取,但我認為以商品為主體,取商品整個周期(上市或初銷日至今)更為有意義。
另外,結合商品的時間屬性,是不錯的選擇,譬如商品年份、商品季節、波段等時間屬性。
還有一個動态變化的商品時間屬性,就是已銷周數,可以依據企業實際情況進行劃分,不同行業如男裝女裝,或是不同季節商品,可以設置不同分段。
因此,在分析時,建議首先對商品的年份季節波段屬性以及上市周期屬性進行選擇或是分組,分别查看。
第三,結合豐富的商品屬性進行靈活多樣的組合分析。
商品屬性設置得越豐富,在這個時候,就能獲得更具體更精細的信息。譬如,故事、系列、款類、面料等等;
第四,售罄率結合企業過往商品管理經驗及行業參考數據,進行對比分析。通常說來,售罄率有一個正常區間,過高或者過低都需要予以重視,分析原因。
譬如說,某個波段貨品,上市N周以後,售罄率為35%,而企業定義的此區間上限為28%,則可以考慮對其展開進一步的重點分析。
第五,數據分析過程中,單單用一個指标來說明問題,是不科學不全面的,售罄率相關的分析亦是如此。
舉例一下,售罄率指标如果結合平均折扣率來做進一步的綜合分析,對品類、貨品進行評估,就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更多商品管理視頻内容,可添加抖音EXCEL345或者點擊文章左下角“了解更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