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學生,在戛納電影節上拿到一個二等獎是怎樣的一種體驗?是意外,是興奮,還是驚喜呢?或許是兼而有之吧。
這不,河北科技大學影視學院2021屆畢業生李家和導演的電影短片《地兒》獲得戛納電影節“電影基石”短片單元二等獎。
一個才畢業的大學生憑着畢業短片入圍戛納電影節,本身就是一個意外,因為今年入選這個單元評選的全球隻有1528部作品。而現在,竟然在這麼多部作品中突圍而出,摘下了二等獎,更是不容易,要知道,獲獎的影片也隻有13部真人實拍電影短片和3部動畫短片。
因此,當李家和在得知自己獲獎的時候,表示,自己就像做夢一般,十分不可思議。那麼,他的這部短片是怎樣的一部電影呢?
這部電影包括指導老師在内隻有6人,拍攝條件也很差,連錄音杆都沒有,制作成本也隻有5000元。
那麼,這樣的一部影片說的是什麼呢?它有什麼勝過他人的地方呢?目前我們隻能看到一個片花——50秒預告片。從片花裡,我們知道《地兒》這部影片,講述的是因為一場意外事件,迫使兩位主人公開始尋找那個模糊的地方,那個屬于他們心中的好地方。
但是,僅僅從片花裡能看到什麼呢?盡管都說窺一斑而知全貌,但是沒有親身去看,還是無法做出判斷。
對于李家和在戛納電影節斬獲“電影基石”短片單元二等獎,不少人表達了祝賀和贊賞,但是也有不少網友表達了不同的聲音。他們認為,這是崇洋媚外的思想在作祟,獲一個外國的獎項,有什麼可高興的?難道外國的月亮就比中國的圓。
“好作品需要人家外國機構認可然後才能獲得自己國内的關注,不知道國内影圈的影視人都去哪了,國内的電影也不少掙錢啊 。”
“隻要獲獎的,基本都是陰間濾鏡 。”
“這些年啊,被歐美頒獎的,,到最後有那個不是隻能來兩字。。呵呵。。恭喜恭喜,不看再見。”
對于這一點,筆者是不苟同的。道理很簡單。我們現在不在像清末一樣閉關鎖國了,就應該有一個世界性視野,而不應該總是坐井觀天。畢竟學習始終是一個去僞存真,去粗取精的過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提高的過程,我們有什麼必要拒絕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呢?
而也有網友認為:國外電影節隻要滿足了外國人中國的偏見,就很容易獲獎,這種影片的參選,隻會加深外國人的偏見。
“戛納電影節但凡你想獲獎,必須拍攝一些關于政治色彩篇章的主題,呵呵,這些個獲獎名單,哪個不是?”
“沒啥藝術性,但一定很有政治性,不然老外才不會給你獎。不得不說西方改造中國知識分子很成功,按照他們的話語體系說話你就能得到獎勵,久而久之慢慢改造你們精英階層的意識形态。”
“不可否認,獲獎的影片裡中國的樣子都是是農村、落後、愚昧等這些,這樣的才能獲得外國人的認可。外國人就是帶着有色眼鏡看中國。”
……
他們舉出了賈樟柯的例子,選擇性地拍攝一些貧窮落後的東西,配上幽暗陰沉的色調,再糅合一些傷痛文學。結果,就是這樣的東西,滿足了西方人的偏見,獲獎也就那麼一回事了。
筆者認為有這個可能,但是我們也沒有必要一葉障目。我們确實也存在着一些貧窮、落後,和不如人意的地方,有什麼必要選擇回避呢?即便是讓西方人看到了,又有什麼關系,隻要是我們做好了自己,努力改變不如意的,讓落後變得先進,那麼我們還有什麼讓人嘲笑的呢?
而也有一些網友還是比較客觀的——
“國外獲獎反而要引起重視和謹慎,與一些人說的酸不酸是兩個不同層級的事,希望網友們格局放大一些。”
“任何國際獎項,不得獎:西方的傲慢和歧視。得獎:西方的偏見和陰謀。全世界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等待着我們去拯救是吧?”
“自從斯基在戛納上有講話的機會而其他人沒有後,戛納對文藝的僞公正就已經暴露無遺了。戛納出來的很多電影确實不錯,但是希望這些後起之秀不要變成某個賈某,為了黑暗面而黑暗,這樣的電影乍一看挺好,細看,或者看多了,就會發現它們沒有體現出任何一丁點兒的反思意味兒來。我不吹老外拍的同類型電影,但是你會發現有些老外在電影中确實體現了很強類的反思。不過,某個賈某現在似乎已經成功洗白。”
……
親愛的讀者,對于李家和在戛納電影節上獲得“電影基石”短片單元二等獎這件事,你有什麼想要說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讨論。
【我是蝴蝶花雨話教育,專注教育時事和最新教育動态,喜歡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喜歡我的朋友,請關注我:蝴蝶花雨話教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