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一粒種子關系着中國人的飯碗。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種子大國,種業市場規模将近千億,但種業自主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突破種業卡脖子關鍵問題,對确保“米袋子”“菜籃子”安全供給具有重要意義。
自1987年以來,我國利用返回式衛星和神舟飛船,先後進行了10多次搭載,有1000多個品種的種子和生物材料上天。據不完全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已經利用航天技術培育的農作物新品種累計推廣應用4700多萬畝,增産糧棉油15億公斤,增加社會經濟效益20多億元。該技術為提升我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和農産品市場競争力做出了積極貢獻。
那麼什麼是太空育種,我們來看遺傳原理和太空育種的實現。
我們生命體大緻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區别,生活中見到的大多數動植物都是真核生物,也就是說具有完整的細胞結構,也就是說每一個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非常小,需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楚,我們小時候就用顯微鏡觀察過洋蔥細胞的結構。而一個細胞之小,竟然是一個獨立且複雜的生命工廠,為什麼如此說呢?
今天且略過細胞的問題不談,就說隐藏在細胞裡的遺傳因子。細胞裡有個很小的細胞核,它是生命最為精華的地方,在細胞核裡面有一種物質叫脫氧核糖核酸(DNA)或者核糖核酸(RNA)的,它們都是遺傳物質。在細胞不分裂的時候像一團鼻涕一樣裹在細胞核中,當細胞分裂的時候就會變成條狀,在用特殊顔料染色後可以在顯微鏡下觀察,它就被我們稱為染色體或者染色質,這些物質就是遺傳物質,它們的結構是一種雙螺旋的結構,上面有很多的堿基對,精準構成了宏觀的遺傳現象,但是幾句話說不清楚,當然我們在育種的時候可以用公式來計算推演遺傳的方向和變異程度,現在我們是給大家談談遺傳學常識,不再用那些專業的口吻和準确的表述,會其意就行。
所以說到這裡我們又清晰起來了,我們常說的基因,就是一段有遺傳效應的核酸片段而已。那你可能要問這些遺傳物質是怎麼遺傳的?相信高中畢業的你非常清楚遺傳原理,就是精準的轉錄複制,通過信使的中間作用,然後精準翻譯成構成生命體的肽鍊,折疊成蛋白質,在遺傳物質精準控制細胞不斷的分裂和分化,構成生命體。
所謂的太空育種,也就是借助太空特殊的環境條件(如強宇宙射線、高真空、微重力等)對種子進行變異處理。在返回地面後,對引起變異的種子進行地面定向選育和培育,就成了太空種子。
我們都知道,袁隆平老先生做的雜交育種的水稻那是非常有名,雜交育種是用了基因重組的原理,而太空育種則是用了基因突變的原理,類似于轉基因技術,轉基因技術裡面用到将外源基因導入受體細胞,從而獲得定向的特性,比如抗倒伏的矮杆小麥品種的培育等等,弄一個抗某種病蟲害的作物等等。那太空育種更像是“醉漢扶牆理論”,太空誘變方向非常之多,要經過一系列的篩選和培育才能成為一種作物新品種。
好了,說一些自己擅長的東西反而感覺不清晰,不知道您看懂了沒有,希望評論交流,我們共同進步,鼓勵我繼續寫下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