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養牛的技術

養牛的技術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18 20:42:51

養牛業的快速發展,吸引了更多的人轉型到養牛業使養牛戶日趨增多。但是,随着肉牛數量的不斷提升和新養殖戶的加入,逐漸暴露出了一些養殖技術問題。養牛是一項系統工程,對飼養殖管理水平要求較高,但好多養殖戶不注重科學養殖,忽視牛養殖技術的學習與應用,導緻牛的産量和質量都無法達到理想狀态,甚至個别養殖戶還會因此而長期處于虧損狀态。

養牛的技術(養牛技術分享)1

一、 養牛過程存在的不足

1.1 飼料配比不科學

在養牛過程中,飼料的配比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牛幼齡時期沒有采取科學喂養,就會出現牛的生長發育問題。如果長期精細喂養,會導緻牛營養水平過高,出現牛身體代謝紊亂。目前農戶養牛主要飼喂的精料是玉米、胡麻餅、豆類、麸皮、谷子,在實際飼喂過程中,大多農戶沒有按照牛的營養需要進行合理配比,而是沿用傳統飼喂方法,如短期内沒有精料,隻能以粗飼料充饑。

養牛的技術(養牛技術分享)2

1.2 疫病預防意識不足

部分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不注重牛的體格發育,隻是一味追求生産效益,在母牛 10 月齡左右時就開始配種繁殖。因此,在母牛繁殖器官發育尚未完善的情況下配種,很容易會發生難産、胎衣不下等疾病,而且發病後也不按療程治療,症狀消失就停藥,常常引發母牛子宮炎、子宮内膜炎、子宮内膜增生、子宮積液等生殖疾病,導緻牛養殖質量的下降。

養牛的技術(養牛技術分享)3

1.3 圈舍結構和環境問題

養殖戶所用圈棚,面積小,沒有運動場,栓系飼養,且牛床前高後低。牛的活動量少,光照少,長期舍飼養殖,易造成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缺乏,産道脫出等疾病。為了預防此類疾病發生,隻能改變養殖方式,但大多養殖戶由于地理條件所限,難以做到,所以導緻牛的養殖質量不佳。同時,牛的生長發育情況也會受到環境和季節的影響,如氣溫較低的冬季和炎熱的夏季,或是一些劇烈地理環境的改變,都會導緻牛的發育不良,部分母牛還有可能因此而出現發情不孕。

養牛的技術(養牛技術分享)4

1.4 遺傳問題

很多養殖戶不懂牛的繁育知識,也不重視母牛的交配工作,随意從自家牛場挑選質量較高的牛進行繁殖,不考慮牛的譜系和遺傳性狀。很容易造成肉牛近親繁殖産出死胎、弱胎以及畸形胎兒,這些特點也會遺傳給下一代。不僅嚴重影響了牛飼養的成果和養殖戶的收入。

養牛的技術(養牛技術分享)5

二、 科學養牛技術

2.1 選種技術 要想提高牛的養殖效果,必須有較好的肉牛品種。養殖人員應當從科學選種入手,合理應用選種技術,盡可能提高養牛效益。養殖人員應選擇國外良種肉牛作為父本進行雜交繁殖,改善本地牛的品質。

(1) 年齡選擇,如果選取年齡較大的育種牛,其消耗的日糧會較多,且自繁育能力可能會在較短的時間内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因此人們一般選擇年齡适中的種牛,通常以 2~3.5 歲為最佳。閹割公牛與非閹割公牛的長勢不同,生長速度與肉質也存在較大的差異,盡管非閹割公牛的育肥效果更好,但是閹割公牛的肉質卻更好,受人們歡迎和市場認同,能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因此常選擇閹割公牛作為育肥牛。

養牛的技術(養牛技術分享)6

(3) 體型選擇,應當選擇

體重較大、膘情瘦的個體,這樣的牛有較高的飼料轉化率,能夠有效縮短育肥時間,達到較好的育肥效果。

(4) 品種選擇,養殖人員應根據不同的養殖需求挑選品種。如果育種要求是增重,最好選擇雜交牛;育種要求為提升肉質,選擇純種品種牛。通常情況下養殖人員可以綜合考量與選擇,在最大程度上提高養殖效益,達到養殖目标。除此之外,養殖人員在選種之前應開展市場調研活動,了解當前各地牛羊市場的實際需求,根據市場需求調整養殖目标與選種行為,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目前,市場對優質的、高價的牛肉需求量非常大,低價牛肉的競争則更加激烈一些。優質牛肉市場對牛肉嫩度有着較高的要求,不僅需要牛保持精瘦的體質,同時還需要其肌肉纖維中存在一定的脂肪,這樣才能夠達到最佳的口感。

養牛的技術(養牛技術分享)7

2.2 飼養管理

飼養管理要根據牛不同的生長階段來進行。首先是在牛犢出生後到斷奶階段,它們的生理特點一直都在變化,而養殖戶飼喂的食物也在不斷的變化。同時,年齡較小的牛犢由于抵抗力較差,需要對周圍環境進行控制,保證對牛犢精心飼養管理,讓牛犢可以更好的适應飼料。其次是在斷奶後,牛會進入飛速生長的階段,這個階段大約會持續一年左右。養殖戶必須提高對這個時期牛飼養管理的重視,這幾乎直接關系着成牛。具體來說,養殖戶要對這個時期的牛進行分群飼養,每一群牛約為15頭左右。最後是在一年以後,牛群基本成熟,各種器官的功能也近乎完善。此時,養殖戶應注意牛的配種,并根據牛的發情情況對牛進行分群飼養。這個時期可采用質量較高的粗飼料喂牛,不需要喂養過多的精飼料,否則牛的體重過大會影響後續配種與受孕。

養牛的技術(養牛技術分享)8

在飼料調配與養殖管理方面,養殖人員應堅持營養有限的配置原則,優化飼料成分配比,提高牛的品質。首先是食用粗飼料,包括酒糟、稭稈等,這類飼料的營養價值不高,但有較大的價格優勢,能夠降低牛的養殖成本,同時還能夠鍛煉牛的消化功能,提高育肥效果。但要注意粗細料的配比不能夠過高,否則就會對牛的消化系統造成不良影響,長期投喂還會導緻營養不良,影響牛的品質。

養牛的技術(養牛技術分享)9

因此養殖人員應當選擇優質幹草作為主要的粗飼料,并在投喂之後注意給牛補充水分,同時應定期更換粗飼料的種類,保障營養均衡。其次,養殖人員還應當做好精飼料的合理搭配。與粗飼料相比,精飼料的成本與營養價值都更高一些,但也要注意合理搭配,這樣才能夠發揮出精飼料的效用。養殖人員可以在精飼料中增加玉米粒、胡麻餅、食鹽等成分,保障營養均衡,不必過多追求适口性。人們應該根據實際養殖需求控制精飼料的用量,由于牛是反刍動物,因此如果投料過于精細會影響其消化與吸收,因此養殖人員應注意粗細飼料的合理搭配,這樣就能夠在達到育肥效果的同時降低養殖的成本。

養牛的技術(養牛技術分享)10

2.3 母牛營養管理

母牛作為牛養殖繁育的主體,養殖人員應該重視對母牛的喂養與管理,在飼喂方面應遵循先粗後精、先喂後飲的原則,在寒冷的冬季可以适當減少一次喂食,并在每次喂食之後提供飲水。人們應關注母牛生産問題,一旦出現難産情況應及時救治和處理。養殖人員應精心喂養産後母牛,給予其充足的溫熱的鹽水促進其胎衣的排出,補充母牛分娩過程中水分的缺失。對分娩過程中被血漬以及體液污染的墊草,養殖人員應及時進行更換消毒處理,保障母牛生存的環境。

養牛的技術(養牛技術分享)11

經過實際工作總結能夠發現,很多母牛在生産之後會出現高溫症與低溫症,需要人們的精心照料與看護。其中高溫症一般發生在炎熱的夏季,母牛生産之後出現細菌感染導緻,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就會導緻母牛的死亡。此外,有的養殖人員大量使用精飼料喂養母牛,希望能夠提高産奶量。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精飼料喂養過多會導緻奶牛前胃馳緩和酸中毒,因此養殖人員需合理配置飼料,促進母牛生長。

養牛的技術(養牛技術分享)12

2.4 牛舍的清潔

一個幹淨衛生的牛舍可以減少疫病的出現。為此,養殖戶需要重視對牛舍的清潔。

(1) 對牛舍糞便的清理。養殖戶可以對牛糞消毒、腐熟後作為肥料入田使用。

(2) 養殖戶進出牛舍時應紫外線消毒,避免養殖戶身上攜帶病毒。牛舍内部飼料槽、牛床、地面等也需要定期消毒處理,同時保證牛舍内部飲用水與空氣的幹淨衛生,盡可能避免疫病的出現。

養牛的技術(養牛技術分享)13

(3)牛的養殖環境盡量選擇地勢較高、向陽背風、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尤其是土質為沙壤土的環境,能夠滿足牛養殖對牧草的需求。在養殖管理中,養殖人員應保持牛舍的清潔與幹燥,定期打掃與消毒,及時排除各種生活污水與糞尿,為牛的生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人們在構建牛舍時應注意通風設置,保持一定數量的窗戶,提高牛舍的空氣流動性,保障牛能夠得到充足的陽光。

養牛的技術(養牛技術分享)14

牛舍的房頂應安裝具備隔熱保溫性能的材料,這樣才能夠保持一定的室溫,以免影響牛的生長。為了滿足牛對牧草的需求,養殖人員在養殖場附近修建青貯窖,可以方便牧草飼料的取用。牛舍貯糞場應設置在場地下風向的地勢低窪處,防止對牛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養殖人員在進畜前和牲畜出欄後都需要對牛舍環境徹底的打掃消毒。養殖人員需要先清除牛舍的垃圾與污物,之後使用氫氧化鈉溶液、百毒殺溶液或過氧乙酸溶液噴霧消毒處理,完成打掃之後保持通風5~7h之後才允許進牲畜。

養牛的技術(養牛技術分享)15

2.5 定期進行檢查

養殖戶需要注意配合動物防疫檢查工作站的工作,定期對牛的身體狀況與抗病能力進行檢查,并将用藥情況與接種情況記錄,為疫病的預防做好準備。動物防疫檢查工作站還要對牛舍的環境情況進行檢查,确保牛舍的通風與衛生情況,還要保證牛舍的禦寒與防暑工作。隻有做好免疫接種工作才能夠預防牛的各種疾病,保障牛的健康生長,提高養殖業的風險抵抗能力。

結語

為了提高牛肉的質量與産量,養殖戶在牛養殖過程中,加強對牛養殖技術的學習與應用,避免因為疫病而導緻的經濟損失,加強對牛的疫病預防措施,保證牛舍的幹淨衛生,這樣才能提高牛肉的質量,保證每一個飼養環節的到位,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收入。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了,感謝您的耐心閱讀,想要了解更多有關農業、養殖方面的知識,趕快關注我們!帶你走進更專業的技術領域。喜歡就點個關注呗!我們緻力于傳播農業知識,服務三農;提供農業科技咨詢服務;生物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科技項目編制;農場畜牧場規劃設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