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賽尼在《追風筝的人》裡說過這樣一句話:得到後再失去,遠比一無所有要痛苦得多!
這句話聽起來很有道理,可是具體為什麼,卻很少有人說得清?
今天,講一個書裡的經典實驗,叫做——馬克杯交換實驗。然後分享實驗背後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禀賦效應”。
“禀賦效應”完美地解釋了為什麼失去遠遠比得到更痛苦,作者也因為這項研究成果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行為經濟學領域,有一個經典的實驗。實驗是這樣的:
研究人員拿了11個馬克杯,在22名參加實驗的學生中随機分配,然後組織學生自由交易,每個馬克杯最多可以被交易一次。
理想狀态下,每輪最多可以完成11次交易。那麼,你猜最終的交易次數是多少呢?實際上,經過連續四輪實驗,每一輪平均完成的交易隻有2.25次。
為什麼交易次數這麼少?研究人員發現,問題的關鍵,在于賣家和買家之間,對馬克杯的心理估價差距特别大。已經擁有馬克杯的賣家,對馬克杯的估價中位數是5.25美元,而沒有馬克杯的買家,估價中位數隻有2.25美元。
造成這種定價分歧的關鍵,就在于學生在擁有馬克杯之後,就覺得馬克杯更值錢。這種心理,被稱作“禀賦效應”。
禀賦效應這個概念,是行為經濟學家塞勒在1980年首次提出的,它指的是,當一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麼他就會覺得這個物品價值特别大,比擁有之前大得多。
禀賦效應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在二手市場上,買家總會覺得賣家要價過高,而賣家卻總覺得自己的二手商品值更高的價錢。
行為經濟學家塞勒認為,由于禀賦效應的存在,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對于“利害”的權衡并不均衡,對于“避害”的考慮,要遠遠大于對于“趨利”的考慮。
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話來說,就是,你丢了100元錢的痛苦,要遠遠大于撿了100元錢給你帶來的快樂。
正是這項研究,幫助塞勒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禀賦效應,是真實人性的一部分,也是企業經營決策中,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
那麼在企業經營中,如何運用禀賦效應呢?
一、先送後賣。
某視頻網站,對于新會員實行免費三個月的優惠活動,三個月後再收費。用戶在使用了三個月之後,已經對網站産生了依賴,很大概率就會付費使用了。
二、甯可“恢複原價”,也不要“漲價”。
“恢複原價”比“漲價”給用戶造成的心理損失更小,更容易被用戶接受。
三、讓用戶參與。
比如,用戶自己親手組裝起來的家具,那明顯不如專業工人組裝的,他也會覺得更好一些。
知道了“禀賦效應”的概念之後,下次你在面對一些需要影響别人決策的場合時,記得要先下手為強,因為這樣可能會帶來巨大的優勢。
你學到了嗎?
更多商業案例,盡在《績效管理10大系統落地工具》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